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则需要我们通过练习、总结、体验和内省等方式获取。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得到的是隐性知识,你只是单纯的读书,并没有什么用,注定学不到想要的知识。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学习的是开车或者游泳,你每天拿着一本教你如何开车或者游泳的书看,就算你把内容记得再熟练、理解的再透彻,你还是学不会开车或者游泳,因为它们属于技能,想要学会它们,你需要掌握足够多的隐性知识。
而要掌握这些隐性知识,你要开着车或者在水里不停的练习、纠错和总结,而不是读书。
知识未必就是力量,系统的知识才是力量,因为,知识只有转化为见识和判断力,才会有力量。
如果你只有一堆零散的知识,它们像是飞机的引擎、拖拉机的轮胎和小轿车的外壳,单独看起来,似乎都有用,但却无法实现组装,成为一个飞机或者汽车,从而形成合力。
相反,有时,这些杂乱无章的知识,在你做出判断的时侯,会对你形成信息干扰,反而变成一种负担。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掌握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型的:一专多杂,在一门学问上达到精深,然后把它当一根绳子,串起其他繁杂的知识,以此让知识形成合力,进而转化为见识和判断力。
在你还没有建立起这个T型结构以前,一味读很杂的书,涉取宽泛的知识,并不利于你整合和吸收它们。
知识的积累和吸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简单来说包括记忆、理解和体验。
比如,对于一首唐诗,小时候我们读,只是记住它的字面意思,那时,它不过是几十个汉字的组合,之后,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我们开始理解其中的韵脚和意境,再后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们开始读懂其中的美学品位和人生滋味,许多知识的积累和吸收,也类似这么一个过程。
你暂时觉得没学到东西,可能是你的知识积累或者人生阅历不够,但是,只要你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坚持读下去,量变终将带来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