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缺的八九十年代,你的产品只要有人经销有人卖,你的营销就做起来了,所以那个时候大家在说“渠道(销售渠道)为王”,其实是在说掌控经销商最重要;后来终端的话语权大了起来,谁占据了更多终端资源,谁就能把营销做好,所以又一股脑“决胜终端”,导致目前的终端门槛高、费用高。
传播渠道更是如此,十年以前,能够在央视发出大声音的品牌几乎都会取得成功,后来凡是能傍上热点节目、事件的品牌也能取得成功,“高知名度产生高销量”,“投的多的广告就是好广告”,不管你是“不收礼啊不收礼”、还是“牛牛牛、狗狗狗”,都可以大大促进销售增长。
渠道为王时代的商业本质是跑马圈地,谁占据了更好的渠道、更好的载体、更好的资源,谁就会取得成功,空间价值获得了最大化体现。2007年,一没多少员工,二没什么节目且刚成立不久的分众传媒,但它圈到了大量的空间,使之变为传播渠道,就实现了40亿的广告收入,这是一个空间价值最大化的极端例子。
近二十年的市场营销,看似眼花缭乱的国内市场,中国的企业几乎就在做三件事:广告、经销商、终端,事实上他们也不需要做更多事情即可取得成功,因为那是渠道为王的时代,抓住信息渠道、消费者与产品的接触渠道是最有效率的事情。
渠道为王时代的根本特征是:1、有效的信息渠道相对有限,顶级的信息渠道如央视更是稀缺;2、信息渠道是单向的,对待营销信息,多数消费者只有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很难进行反馈;3、购买行为商圈化,大部分消费行为发生在固定商圈之内,其进入其它商圈进行消费的成本较高,这使得终端话语权变得无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