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尔并不认同传统经济学关于竞争的观点,他认为竞争只会使人限于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不利于集中资源创新发展。在他看来,学校教育也是如此。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告知社会竞争是很激烈的,从小升初到中考、高考,我们都需要挤破脑袋往上爬,教育体系既促使我们去竞争,成绩成为衡量每个学生竞争力的精准尺度,分数最高的学生既得到地位又得到证书和奖金,成绩不好的可能被老师家长责怪、嘲笑,找不到自我成就感。并且他认为高等教育更是一场困局,在高中时对未来有宏伟规划的学生,最后却陷入了与智力程度不相上下的同侪在传统职场上的竞争,而在美国,学生(或者家长)要支付的学费高达十万美金。
一代又一代,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年轻人同样的内容,而不顾个人的天赋和爱好。那些无法安静地一直坐在书桌前学习的学生,在学校屡屡受挫而感觉自己好像低人一等;而那些在考试和作业上出类拔萃的孩子,最终却只能在怪异的、与现实世界没有交集的学术界里找到个人归宿,而且越到高等教育阶段,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优秀的学生自信地”往高处走“,结果却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到把他们的梦想吞噬殆尽。。在中国“青椒”现象就是典型表现,很多人读完了博士生、进过博士后流动站,继而顺理成章成了大学老师,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得,最后却发现高校的环境比职场恶劣。
如今,即使在现在双创政策的鼓励下,也很少有大学生中途辍学去创业,一方面,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约束有关;一方面创业成功的几率实在太小,除非是富二代,一般家庭环境的人很难以下定决心以身试险,而在美国中途辍学且成功创业的几率会大一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代,纯粹的应试教育已经难以使人定位自己,实现价值,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正如蒂尔推崇“从0到1”的创新,而非从“从1到N”的复制,前者如创业,创造了新的价值,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让蛋糕变得更大,当然也面临突破传统的巨大挑战;而后者如应试教育,把人才桎梏于此消彼长的零和竞争游戏中,不可自拔,最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或者大家都变成同质无差别的存在,于静止状态中消除了自己的个性。关于学业和创业,或许我们应该思考更多……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并保留原文链接,违者必究,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