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两句题外话,很多人都在说要减少“无效社交”,我赞同,也曾撰文表述过支持的观点。但社交本身是有益的,减少的是“无效的”而已。人是群居动物,社交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需要。从属性来讲,社交有两种类别:一种类别是“精神需要”,比如说和好友至亲的定期不定期相聚,以增进亲情和友情,为生活增添和谐的色彩,这类社交是必须的;一种类别是“利益需要”,为了事业、工作的需要,与相关的资源群体进行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沟通信息、整合各自的需要,并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或新朋友,有利于事业和工作的精进,这也是必须的,而且是有益的。
所谓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封闭自我,走出去多和大家交流,总会有所获得。不过社交也和别的事一样,道理皆同,一定要掌握尺度和分寸,没有必要象交际花一样,天天觥筹交错,甚至一个晚上要连赶几场,既伤了身体,也未必能增进感情,象这种社交方式必须“减少”。
言归正传,对机器换人的一点思考,也是缘于昨晚的一场聚会,与在政府机关供职的朱处长聊天后得到的一些启示。
对机器换人的一点思考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这已是当前企业要面临的一个不争事实,随着智能设备技术的不断精进,机器换人应当成为发展中企业的一个战略考量,尤其是对生产制造业。同时,机器换人,也应当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国家战略,从未来更长远的角度看,对推进中国的经济更为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必有裨益。
不过,机器换人之前企业必须能专业地做好做实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岗位职责的规范化,明确岗位的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如果职责、标准、流程不清楚或是缺失某一项或是粗狂的,那机器换人的举措是无法实现的。
机器无论再怎么智能化,都是机器,它只会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要求去做,而不会像人一样去灵敏应对,所以在机器换人之前,即“机器人”正式上岗之前,对目标岗位所有的程序包括输出的结果都要有精准的描述,否则“机器人”是无法按要求有效工作的。
这一点当形成文字写出来的时候,貌似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好像很简单。但对大量企业而言,每个岗位到底要做什么事?每件事情要输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该怎么做?即职责、标准和流程并不是太清楚,如果真要机器换人,还真没有办法做到说换就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