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秉承着"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由湖北省科协牵头,联合东湖高新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委托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运营的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武汉)扬帆起航。离岸基地持续探索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奋力打造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升级版,助力海智工作迈向新阶段。
2018年11月"华创会"海智专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高端圆桌会议,邀请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许崇育、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勇传、郑守仁、茆智共同探讨,形成《关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若干问题的报告》,得到湖北省政府领导批示,后转交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具体实施举措并实施。2019年11月海智助力"芯动力"专场会议,邀请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马佐平,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林建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熊有伦共同探讨,形成《湖北省"芯"产业发展的建议》,获得省领导的重要批示,为加快"芯"产业在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21年11月海智助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专场会议,邀请美国工程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Derek Elsworth,美国人类生态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百炼,欧洲科学及艺术院院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及梅拉达伦大学教授严晋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究员杨春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泉声等多位院士专家作主旨报告、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及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开展高端对话,形成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湖北省绿色产业发展》专家报告,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批示。
省科协"海智专家荆楚行"活动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几年来先后走进武汉、荆门、宜昌、襄阳和孝感、荆州、仙桃等地,先后邀请了20多位海内外知名院士专家来鄂交流合作,有力促进了湖北人才强省战略的深入有效实施,为湖北国际人才高地建设增加了新的渠道与平台。
襄阳市科协坚持以海智工作站为抓手,着眼襄阳市人才规划、产业需求和企业技术需求,千方百计拓展海外人才联系渠道,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经济合作。2013年,湖北省首家中国科协海智基地在襄阳高新区成立。2021年,湖北省首个地市级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武汉)工作站"落户"襄阳。2022年将海智工作站建设纳入市人才专项经费,进一步推进"海智计划"工作开展,现已建立市级海智工作站18家。截至目前,襄阳共举办"海智专家荆楚(襄阳)行"活动以及海智助力"科创中国"建设专场活动12场次,邀约海智专家82名,在襄阳创新创业项目近30个,重点紧盯北欧创新产业平台、高端智能装备及集装箱式充电堆和大型充电桩等项目,力求落实落地见效,实现多方联动合作共赢,有效助力了襄阳创新驱动发展和全市经济建设。
2017年以来,宜昌市科协坚持"以活动显特色、以特色出亮点、以亮点带全面"的思路,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海智活动,打造海智工作突出亮点,营造海智工作良好氛围,有效带动和促进了海智工作的全面提升。在中国科协和省科协的支持下,宜昌市科协先后主办和承办了2017年"长江经济带人才·产业·城市协同发展论坛人才分论坛——海智专家宜昌行"、"2018年湖北省科协产学研对接暨海智专家荆楚行"、"2018年海外赤子宜昌行"、2019年"海智专家荆楚行"宜昌分会场、2020年第二届"世界茶叶质量安全与美好生活"高峰论坛、2021年"海智专家荆楚行"宜昌分会场暨海智专家项目推介交流会等活动,80名海智专家参与各项活动,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34项。2016年,宜昌海智基地获评中国科协海智工作先进单位。目前,建有市级海智工作站3家。
荆门市科协积极承办第二届湖北省海智菁英创新峰会暨2017年海智专家荆门行活动,邀约海智专家37人,对接项目30个,签约28个。举办8场海智交流对接活动,邀约海智专家80人,对接项目34个,签约24个。成功创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湖北荆门工作基地和湖北省荆门市海智(离岸创新)工作站。通过海智专家荆门行活动,一批海智专家与荆门地方企业不断加强对接合作,助力企业技术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6年,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武汉)正式挂牌后,已在海外设立了4个工作站点,与20多个海外科技社团紧密合作。目前,省内已建立了7个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和10个湖北省海智(离岸创新)工作站,进一步夯实了湖北海智工作组织基础,全面提升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为湖北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海外人才和智力支撑,使海智计划发挥重要作用。
稳步推进 高质量项目赋能发展
随着湖北省海智对外交流工作的深入,集聚全省海智磅礴力量,一批海外专家深度参与的高质量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省市校共建的科技产业创新发展驱动器,在省科协的支持下,承接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武汉),依托"海智计划"对接引进海外资源,以技术、资本、产品、产业运营四线,构建极具竞争力的氢能产业体系,构筑人才、技术和产业集群高地,推动湖北、武汉打造"中国氢能第一极"。工研院全面布局氢能源产业链,在整车制造、燃料电池电堆制造、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储氢供氢四大板块,面向全球整合氢能产业创新资源项目,已初步构建有全球竞争力的氢能产业生态。2018年9月,由"泰歌号"承担的武汉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359路试运行路线正式开通,武汉首座加氢站宣布启用。工研院旗下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诞生之日起就引入世界一流设计力量,致力于打造中国高端氢能乘用车品牌,打造全新氢能汽车,展现走向世界、国际化的追求。
2019年4月,面向全球发布格罗夫品牌,格罗夫两款乘用车车型在上海车展发布,上图车型为高端轿跑车型
2021年4月19日,格罗夫在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车展发布了全新氢能商用车牌——中极氢能汽车,展出了氢能重卡和氢能物流车。
2019年4月17日,来自意大利都灵、有着传奇色彩的宾尼法利纳设计公司合作的首款面向量产设计的氢能乘用车自主品牌格罗夫全系车型于上海国际车展全球首发,产生广泛影响力。11月13日,公司与德国FEV集团,在北京签署氢能乘用车系统量产开发合作协议,共同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格罗夫氢能乘用车。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格罗夫量产车型,在整车系统开发、动力系统集成、整车电气架构平台构建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FEV将基于氢能乘用车的特点,提供定制化整车量产开发和工程技术服务。2021年4月19日,公司重磅亮相2021上海国际车展,正式发布全新氢能商用车品牌——中极氢能汽车,首款量产49吨氢燃料电池6X4半挂牵引车中极——天枢、氢能高端城市物流车中极-天玑全球首发。在氢能全产业链方面,格罗夫不断完善在氢能源制备、储运、发动机应用以及整车制造等领域的布局。未来,格罗夫计划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家氢能汽车重点推广应用区域全面布局,打造产业链龙头企业的聚集效应,带来覆盖全产业链的产业经济效益,努力成为氢能汽车时代全球引领性企业。
中国科协海智专家金星教授,携中科领航汽车电子研发项目落户武汉,实现平台共建和资源共享,助力地方产业集聚发展。襄阳骆驼集团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引进美国杨骏兵博士为首的电池科学家团队,自主创新硅负极材料大幅提高锂电池能量密度。英国利物浦大学刘明教授团队与荆楚理工学院合作开发新型吸附甲酫笼状物,获英国工程和自然研究会基金支持,现已在荆门投入试生产。
在武穴市海智(离岸创新)工作站的积极引荐下,"海智计划"专家美国休斯敦伊诺生物医药集团首席执行官尹星博士亲临武穴湖北富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考察指导洽谈合作,依托其在国内创办的南京尧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平台与湖北富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微生物菌种研发生产及生物大产业合作达成共识。海智专家自主研发的生物信息大数据分析和管理平台的技术创新,优化和完善活性复合微生物菌种的比例和配方将帮助武穴富之源生物公司完善微生态产品在现代生物农业和生物环保环境治理医药健康等领域填补相关产业空白。
为响应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湖北省科协将进一步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切实发挥科协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中的窗口作用,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努力将湖北打造成为全球科技人才的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的枢纽,高新技术产业孵化成长的重要基地,为海外人才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