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拜金主义流行,一些人见钱眼开,斤斤计较与蝇头小利,甚至不惜出卖朋友,泯灭良心,把金钱利禄视为人生的全部内涵。什么理想,道德,精神追求,全被他们抛在脑后。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欺诈哄骗,偷盗扒窃,贪赃枉法,侵吞国家财产,赌博贩毒,凶杀色情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有些人心理上的道德防线崩溃了,道德意识淡薄了,整个社会未能建立有效的道德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甚至连起码的道德评判也出现了危机。因此,现代人们都需要重新唤起道德追求,抵制物欲的侵袭,高扬道德理性,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认同,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拒腐防蚀的自觉性。而《论语》对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论语》中,勤奋,诚实,节俭,相助相生的伦理观念。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慎独,以礼待人,讲求信用,尊重别人。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比如,尽管在西方影响下的限度进程开始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变化,但在我们国家仍然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尚,而且特别重视礼节和道德观念。这表现在非常重视家庭人际关系,且强调家庭的和睦性。最根本的是能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例如:子女对父母履行孝顺义务大概有三种:第一,每个男人有义务养育孩子,传宗接代,以报答双亲养育他而经历的千辛万苦。第二,供养并服侍父母,使父母晚年享尽天伦之乐。第三,必须遵守祭祀祖先的礼仪。孝顺父母不局限与父母健在的日子,而必须坚持一辈子;即使父母去世以后,按照传统思想,祭祀祖先不是一种宗教活动,而是对已故祖先孝心的延续。这样,孝成了现代人个人修养的根本。论语思想高度重视培养人的内脏精神力量和独立的理想人格,这样的人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可成为为国家献身的爱国者,也可以恢复逐渐丧失的人性。另外,有关"恕"的思想,成为当代圆满处理"你"和"我"关系的伦理。"礼"起到了确立地球村秩序的基本作用。就是说,保持社会的有序状态,关键就在于能否很好的处理这两种关系中的关系:一是通过礼的制约来实现。而是通过个人的自律和宽让解决,这意思是,天下和平来自人际关系的和谐。
看来,《论语》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仍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强大精神之柱,自古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信之!当然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组成。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
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
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
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
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
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
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
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
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
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当然有,如:敏而好学,不齿下问楼上,没牙齿才能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