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是因为以"己"为中心,乡土社会利己的自我主义突出。
2. 长幼权力差别形成了血缘社会个人权利义务不同的基础,这种基础与生俱来不可选择。
3. "不流动"是指中国农村以村落为单位彼此孤立隔绝。
5.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力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确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7.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8.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9. 社会变动分为"社会继替"和"社会变迁",二者同时存在,但前者更明显,后者由于需求作用不显著。
10.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11.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12. 这套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词",但"词"不等于"文",前者是文化存续的前提而后者不是。
15. 乡土社会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16. "乡下多文盲"与熟人社会下运用"特殊语言"比文字间接表意更有效有关。面对面能解决的事不必诉诸文字。
17. 但无"法"并不会使乡土社会混乱不堪,因为有"礼治"的维系。
19.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作计划。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21. 传统熟人社会依靠习俗和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维系,与现代社会所讲的规则和契约精神产生了冲突。
22.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24. 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确实不停止的,是追求。
25. 在中国,由"私"引起的社会问题很普遍,"私"与"差序格局"密切相关。
26. 乡土社会并非绝对静止,在其缓慢的变化中,长老权力在社会继替中壮大在"社会继替"中产生长老权力,如果社会变动得慢,长老权力也就更有势力。
27. 权力有两种用途,一是在阶级斗争中平衡冲突的工具,二是支配社会分工。即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
28.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29.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30. 现代社会讲求契约关系,是乡土社会所欠缺的,需要从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的转变。
31. 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32. 中国农村聚村而居大致由于4个原因:小农经营下屋舍与农田较近、共用水力设施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土地不断继承积累。
33.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35.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
36. 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38. 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39. 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
40.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41.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的性质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的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43.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46. 乡下人与城里人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易产生乡下人"愚"的误解。
48.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49. 乡土社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定型,乡土社会的历史轨迹也是一条直线,语言足以传递代际经验,不需要文字了。而文字既不产生于基层也不属于基层乡土社会。所以只有在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后,文字才能下乡。
50. 文化性规范不如成文的政治性规范稳定,因此在社会变迁中需要年长者的维系。
52.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53. 教化权力没有政治权力的强制性,但由于人人都认可,也形成了一种每个成员都被迫接受的规范。
54. 长老依靠"加入注释"维系权力,而注释的变动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
56.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57. 厘清本书说述"差序格局"不是指中国没有诸如家庭和氏族等"团体",而是指"从主要的格局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的重要。"
58. 在缺乏流动性的乡土社会,每个人从出生便被嵌入了熟人社会的网络。
60. 人靠一套象征体系来存储记忆,因为人凭借记忆积累的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生活有益。而对集体而言,共同的记忆就是文化。
61. 社会结构或者说社会格局决定社会的道德观念。
62.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63. 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生而定型,不需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它追求的是稳定,因此"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64. "法"由外而内约束人,"礼"由内而外控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