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读者在 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 意义。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 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
《传习录》是一部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王守仁哲学思想的全面体现。该书非成于一时一
人之手。王守仁门人徐爱、钱德洪等人从1512年开始,陆续记录王守仁的论学谈话,整理成书, 取名为《传习录》后来,南大吉、钱德洪、谢廷杰等人又在对原书进行增删的基础上,补进王守
仁论学书信,附入王守仁编的《朱子晚年定论》,辑成今本《传习录》。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我国著名的心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