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72年,也就是《电影往事》(又名《梦影童年》)的女主人公玲玲出生的那一年。
《电影往事》虽然不是我的故事,但影片里有我童年时候对露天电影的美好记忆。我的童年是在一个物质和精神都非常匮乏的年代度过的,那时候没有电视机,没有互联网,甚至没有电话,但是在回忆中,却觉得那时候的生活非常富足,精神非常快乐,这其中有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露天电影。
我是大学学院戏剧社的骨干。我曾经演过一个50分钟的独角戏,整个戏就是一个瘫痪在床的女人不停给各种人打电话,最后被谋杀在床上。
整个戏没有动作,也没有配角,只有我一个人50分钟不间断的台词。那次演出的成功让我觉得自己以后也许可以走艺术创作的道路。
直到大学三年级,我才知道北京有个电影学院,就萌生了考导演系研究生的愿望。电影学院导演系的考试挺不容易,报名的人很多,只招收三个人。
备考那一年我没有读很多电影专业理论书籍,而是跟着导演系的学生一起拍短片,做他们的演员,这样获得了很多实践的经验,比那些天天闷在屋里复习的考生要灵活多了。我考试的时候对电影知识并没有太多了解,面试的时候很多专业上的问题都不知道,但我相信导演系看中的是潜力,不是你现在知道多少知识,而是你将来有多大的潜能。
所以我对所有不知道的问题都没有回答不知道,而是即兴说一些很相关的东西,拼命发挥。结果正如我的想象,导演系要的确实是有独特见解和头脑的人。
我的导师江世雄教授一直指导我要拍好看的电影,要永远把自己国家的观众放在心里,不能孤芳自赏。所以我对电影的好看与否、能否被最大多数的观众接受非常在意。
但学院式的教育又使我对纯商业的东西本能排斥,所以多年下来,我发现自己最感兴趣、最适合的是带有人文色彩的好看的文艺片。这个大的创作方向比较适合我,即有艺术的追求和个性的实现,又有对商业市场的理想。
2000年4月,很多老导演对中国电影的现状非常忧虑。我激动地看到那些曾经用电影影响了我的成长的导演们就在我的面前,我们成了同行。
我看到他们由于爱而生发的痛苦和忧虑,突然产生一种冲动,想拍一部电影献给他们,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电影曾经滋养了一个女孩的心灵,让他们重新回味那个属于电影的黄金时代。北京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黄建新导演给我创造了最好的创作环境。
他们对我各方面的帮助让我终于开拍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电影往事》,这部电影意在追忆那个举国上下为电影而魂牵梦萦的年代。《电影往事》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正好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可以算是对中国电影的献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