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出身于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青少年时期受到父亲的潜移默化,读书用功,文字基础甚好。林则徐在后来回忆小时候读书学习的情景说:"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嚮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已之道,罕譬曲喻,务使人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每寄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皴,恒之漏尽"。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林则徐的青少年是幸福的,是愉悦的。而今天我们的教育,其知识范围广了,但又有多少寓乐于学,寓乐于教呢?多少青少年疲于应付每日的作业,疲于各种辅导班。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
林则徐后来相继考中了举人,进士,为其人生仕途奠定了基础。
考中进士后,林则徐在京呆了七年,在翰林院庶常馆任职。估计也相当于现在的xxx发展研究院性质的机构。俗话说,到了京城才知道自己官小。小公务员的微薄俸禄是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林则徐经常舞文弄墨赚点外块,花费了不少时间,以致他自己都深感"京中之引人入邪,较之外间尤甚","故交游以少为妙",从中我们看出,林则徐厌倦于社交,"京官中实在好学者,百不得一",林则徐很难寻到志同道合之人。既然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就得找出能干的事情来。后来,林则徐注意到京城一带农田水利问题,提出了兴修水利,种植水稻的实施方案,初次展示了自己在经济改革方面的才能。在此期间,他还两次出京,主持乡试,后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表现出来实干的才能,在京察中名列一等,后授予杭嘉湖兵备道,开始到地方任职。从对林则徐的任用方面看,清政府在用人方面还是比较公正,恰当。时年,林则徐36岁。
雄心勃勃的林则徐赴任不久,力反因循,剔除积弊,对同僚形成了一定冲击,遭到同僚的冷目相视,深感备受冷落,失望,压抑,沮丧。当梦想照进现实后,梦想原来并不美好。血气方刚的林则徐并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随后起了辞官隐退的想法。但现实生活已经不容他清高,他需要工作挣钱养家,归隐只是奢望。
此时,已经是道光皇帝时代,道光帝登基之后,锐意改革,重用汉族官员,启用汉族官僚,林则徐的恩师曹振鏞入直,首席军机大臣,相当于现在的xxx常委。有这么一个后台,林则徐的仕途称之为"青云直上"就可理解了。
随后,1822年5月任"闱监试",10月任"盐运使",1823年2月"淮海道",1823年3月又升任"江苏按察使",1823年9月奉旨专办江浙七府水利,1827年任陕西按察使,1832年任东河河道总督,1832年7月接任江苏巡抚,1835年12月升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1837年2月湖广总督;1838年12月受命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禁烟运动,人生仕途达到顶峰。
虎门销烟成功了,但xxx战争失败了,林则徐的命运,也同清王朝的命运一样,日薄西山。随后流放新疆伊犁,到再次任用,病逝去云贵途中,一生颠簸流离,无论内心多么委屈,他都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清王朝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或者说,他用自己的兢兢业业报答了道光帝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