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教师语言包括四种类型:1.以语音为信号的口语;2.以文字为信号的书面语;3.态势语(包括眼神、手势、身姿等);4.其他辅助语(主要指教具,包括实物、图片、音像资料等)。教师语言的几种类型相辅相成,常常交叉或综合运用。然而唯有口语才是教师语言的主体。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最便捷有效的是口语,因此我们这里讲的教师语 言主要是指教师的职业口语。教师是"吃开口饭的"。深入研究、探讨和把握口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影响及其规律,应该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条正确而又重要的途径。
教师语言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教师语言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加里宁对此曾作过形象的比喻:加里宁对此曾作过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 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加以如此深远的影响。"
教学语言的分类教学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
1、导语:常常用于一切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上课在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致,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使用导语要巧设引人入胜的开头,防止千课一"招"平淡无奇。
2、提问语:这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提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3、阐释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它是使用频率最高、运 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常常在一节课中要很多次地使用它。要将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传授给教学对象,讲好阐释的话是重要的。既要把概念原理等知识性的东西解释清楚,又要把怎样做的方法、要领传授好。阐释语要求规范明了,准确流畅,还要求针对学生特点,讲得通俗、生动活泼,带有趣味性、启发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4、应变语:应变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表现。它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调整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适应千变万化的形势,灵活地、及时地用应变语来驾双课堂教学。应变语要求教师有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迹,找出症结所在。要尊重学生,因势利导,用画龙点睛的话语使学生幡然醒悟。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有宽容精神,言语要和蔼。切不可因困窘而一味指责学生。
5、结语:结语包括总结语和小结语。它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结语。结语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新学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切忌虎头蛇尾,草率收场。最好能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给人以悠远绵长的感觉。要防止只作简单重复,语言乏味而无新意。结语常用的有总括式、讲评式、歌谣式、布置任务式。
(1)语音。语音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信息的载体和符号。在教学中对语音的基本 要 求是发音准确,即吐字清晰、用普通话。讲话含混不清,多数是没有掌握说普通话要 领的缘故。吐字是发音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吐字才能传情达意。要想使吐字准确、清晰、圆润、流畅,就必须努力锻炼自己的发音器官(唇、齿、舌),使其发音到位。上下颌关节的运动,使口腔能开能合,增加或减少口腔的容积,从而带动齿的运动和舌的活动范围,保证音节的准确形成。为了使字音清晰圆润,要求舌的活动幅度比日常口语发音时要大,因此 必须适当打开牙关。同时我们要注意,唇、齿、舌在发音中是一个整体,这三者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准确、清晰发音的任务。
(2)语调。语调是指讲话时声音的高低,声调的升降及抑扬顿挫的变化等,是增强语言生动性、体现语言情感的主要因素。但语调的运用一定要从所表达的内容出发,自然合度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声音的高低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声调高低对关键词的强调作用。语调的情感是随语言的抑扬顿挫而产生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体验的自然流露,不是生硬的外加成份,也不是增加感叹词所能奏效的。教师的语言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只在形式上兜圈子,就会降低语言的表达力,也会倒了学生的胃口。(3)节奏。节奏是教学成功的要素,主要包括语言、内容、时间三种。语言节奏是指语调高低、快慢的变化。例如,讲到重要的地方提高声调放慢速度;讲到快乐的地方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显出激昂的情绪;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低沉。这种语调高低、速度快慢交迭伴随着情绪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接收信息的效率。内容节奏是指要讲究内容的布局。开头要醒人耳目,一下子把他们带入学习情境,引起兴趣和注意;中间论述要善于变化,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转换;结尾要有余味,激起继续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时间节奏是指要合理地分配时间。师范院校的实习生或新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时间节奏,容易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因此,在课前必须熟悉自己的讲稿,对每个问题大致占多少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
(4)速度。语言的速度是指讲话的快慢。其快慢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讲话的速度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教学语言是一门专门的工作语言,不应该用日常习惯的语言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受与教学有关的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任意性。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会使学生大脑对收取的信息处理不迭,势必会造成信息的遗漏、积压,而导致信息处理的障碍。如果信息发送得太慢,跟不上学生大脑处理的速度,不仅会浪费许多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的精力涣散。因此,语言速度过快 或过慢对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5)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高低,实际上是强度、长度、高度的总合。在课堂上教师声音 的高、低、强、弱,不仅对教学效果有影响,而且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响度合理 是理想教学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交流思想的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 果,不能不努力寻求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也就是使教师语言的音高、音强、音长达到和控 制在最适当的程度。
(6)词汇。语言是语音、语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词是这一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没有词就没有语言。修辞是使语言表达得准确生动、得体的手段,在课堂教学语言中,对词的要求是规范、准确生动。生动选词和用词要做到精选妙用,注意词的形象性、感染 力和感情色彩。语言的生动不是靠词藻的堆砌可以达到的。往往一个很平常的词由于用得精当巧妙而格外生动传神。语言的生动与教师的科学知识有关,也与教师的语文水平、讲话的技能技巧有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是可以得到不断的提高的。
(7)语法。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是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按照这一规则进行语言表达,就能被人理解,违反这些规则,就无法进行交流。课堂教学与一般讲演不同,它除了让学生听明白外,还必须使学生理解、掌握,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注意教材的内在规律,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且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
口头语言艺术技巧。要研究教学最优化语言的表达艺术,必须首先看它的生成。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从最初的表述动机,经过表述的语义初迹(即表述意图)和内容言语,到扩展的外部言语。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语言艺术,在运用口头语言时,要注意运用好以下艺术技巧。
1.修辞术是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具体的艺术技巧。讲课时,如果能适当运用以上修辞手法,可使语言顿生光彩,提高语言感染力。如有位化学教师在讲课时,把剧烈的燃烧称为"轰轰烈烈的氧化"; 把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静悄悄的氧化",比喻贴切,形象逼真,容易记忆。再如孙 敬修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时,经常用拟声,使故事非常生动。他讲《胆小的兔子》时这样说:老山羊"嘭嘭"敲门,门"吱呀"一声开了,狐狸让山羊"扑通"一下栽了个跟头,兔子一 哆嗦,草"唰唰"直响。拟声词的连续运用,为故事增添了很多光彩。
2.变调术。声调是语言的组成要素之一。课堂教学中语调富于变化,能使口头语言有声有色,增强感染力。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改换语调,运用变调术 来增强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特别是语文课朗读课文,更应如此。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时候,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快乐的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彩截然不同。因而我们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畅、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 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3.停顿术。停顿,是指教师在讲课时,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应留有适当的停顿。恰到好处的停顿,能起到叙述清晰、引起思考的作用,有时还能像《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样,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有位教师讲《^v^,你在哪里?》时,他不像有些教师那样条分缕析、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一讲到底,满堂填塞,而是先在黑板前挂上一幅镶着黑纱的周总 理的照片,然后用注满真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庄严肃穆、荡人魂魄的氛围之中。师生的感 情酝酿着,积蓄着。当大家的悲恸感情达到最高峰时,教师呼唤了一声"周——总——理",突然戛然而止。尽管此时整个课堂一点声音没有,但学生的心早已随那一声悲恸的呼唤飞出 了课堂,飞越了高山、大海、森林,去追寻^v^的踪迹。大家声泪俱下,对^v^的缅怀、崇仰之情全都凝聚、升华在这个特定的艺术停顿、空白之中。停顿的艺术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4.幽默术 幽默是趣味语言的一种,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使学生在看似说笑打趣中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而有人说,幽默是语言的调料。
(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教师口语既符合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具有专业用语的科学性,表述得准确、全面、严密,又指符合语言学意义上的科学性,即语言的规范性。它的艺术性则表现在语言运用的巧妙、机智与灵活性和独特的话语风格上。两者的统一,是优秀教师口语艺术的显著特点。
(二)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优秀教师口语的教育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内容饱含着积极的思 想教育和健康的情感滋润上,而且体现在语言本身的教育作用上。教育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是优秀教师口语艺术的显著特点。
(三)声、情、义的统一。优秀教师的口语艺术,还体现在声、情、义的结合上。声音 清亮、甜美,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表达顺畅;语调讲究抑扬顿挫,高低有别,强弱迥异; 语速讲究快慢变化,优美动听,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情 话语中饱含真情、热情,能用温 情 的语态,深情的语气来感染学生。义 言简意赅,言近意远,饱含哲理而发人深省。声、情、义的统一,使得教师口语具有某种语言的"震撼力""穿透力",使学生为之动心,为之动情,正像特级教师于漪描述的:教师语言的魅力来自于善于激趣、深于传情、工于达 意,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教师口语艺术化有以下两个标准。
(一)富于审美性。教师口语应该是标准的普通话,声音宏亮而清晰,语言流畅而明快,做 到语音美;讲话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方法灵活,做到形式新;条理分明,环环紧扣,信息含量高,做到内容好;以姿势助说话,巧妙配合态势语,字字含情,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做到声、情、意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既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又给学生以浓郁的审美感受。
(二)富于创造性。教师口语在具有常规美的基础上,还要具有独特美、个性美,要独具风采,这就需要在口语运用中富于独创注,创造出更新更美的表达语言和表达方法。有人善于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格式增强语言的感染性,有人善于用长句表达,有人善于整句散句配合使用,有人善于巧妙地搭配词语,有人注重语气、语调的作用,有人善用态势语等等,都可以形成独特的口语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