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住房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安居"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因此解决好民众的居住问题一方面能够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众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住房保障有利于解决突出的住房问题,而其对犯罪的影响效果却缺少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尽管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住房保障对犯罪可能具有两方面的影响效果,一是抑制整体犯罪率上涨,减少犯罪的发生,二是使一定区域内犯罪产生聚集,但是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因此分别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以及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上述两方面内容进行研究和验证。运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住房保障水平作为核心解释变量,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住房保障水平对整体犯罪率的影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住房保障水平对犯罪率的滞后影响效果。为克服内生性对估计结果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运用面板工具变量分析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住房保障水平的提高,犯罪率呈现下降趋势,住房保障水平对犯罪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效果,这意味着政府通过提高住房保障水平能够降低社会整体犯罪率,实现有效治理犯罪的目的。自住房保障制度确立以来,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住房困难问题,但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以及社会解组理论,保障性住房社区的集中建设有可能会导致该区域产生社会解组,进而引起该区域犯罪聚集效应,这一问题应当重点关注。通过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保障性住房建设前后区域内犯罪率变化不显著,因此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并未明显产生类似于国外公共住房社区的犯罪聚集现象。但随着保障性住房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社区内部及周边犯罪的治理和预防依旧应当重视。住房保障在保障民生的同时也能够通过促进社会公平,减少社会矛盾,有效地防止犯罪的滋生。因此政府应注重住房保障在犯罪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同时在保障性住房集中建设过程中也应当注意空间的合理规划和人群的合理分布,加强日常管理并改善周边环境,降低因人员频繁流动引发的社会解组,从而避免犯罪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