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党组织在科研机构和科技团队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把准方向,凝聚力量,把一流学科建设与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需要有机统一起来,以社会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谋发展,坚持把论文写在工程上、写在祖国大地上,以构建"立足中原、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社会服务战略布局。加强与水利、交通等行业内大型企事业单位交流合作;设立学科高水平成果评定、奖励办法,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培育制度等。
建设期内(2016-2020年),多学科协同发展,形成了系列技术突破,创建工程医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地下管道灾变防控防治方面,解决了管道外部隐蔽病害识别难题,提出了地下管道外部修复理念,研发了地下管道不停输非开挖修复高聚物注浆技术及装备,实现了管周和管身病害整体非开挖快速处置。在城市高架桥大直径灌注桩理论与技术方面,提出了根固混凝土桩和扩体预制桩的技术概念,发明了系列工艺、工法、扩体材料,建立了相应的承载力设计理论,形成了根固混凝土桩的成套技术。在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加固修复技术方面,形成了自密实硫铝酸盐水泥钢纤维混凝土及其加固损伤剪力墙、硫铝酸盐水泥聚丙烯纤维细石混凝土及其加固冻害混凝土柱、损伤钢筋混凝土梁的嵌入式加固技术、硫铝酸盐水泥钢纤维混凝土罩面快速修复路(道)面等系统科技成果。在多泥沙河流水质水量联合调配方面,创新了流域水资源综合价值量化方法,创建水质水量总量与调度过程实时嵌套技术,实现流域取水—用水—耗水—排水(污)全过程的动态耦合控制,破解了河流水质水量一体调配过程耦合的技术难题;在流域水环境治理方面,突破了强人工干扰流域水资源优化调配、多闸坝流域环境流量整体调控等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了以"原位生态净化-微生境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为核心的混合污染型河流"强净-恢复"技术,提出了"水质改善-功能恢复-自然均衡"不同类型的生态水系构建技术模式,实现流域治理从粗放型到有序化转变。
学科圆满完成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各项建设目标任务。2016-2020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5项,承担省部级重大专项2项,完成科研经费到款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2、第3完成单位),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发表SCI和EI论文40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