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的数量大大减少了,但毋庸讳言,社会的快速变迁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日益拉大,部分孩子上不起学,一些人看不起病等,这就加剧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困难。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来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但事实证明,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大力发展包括慈善事业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爱心驿站"服务平台,把社会慈善事业与全民参与结合起来,对公益慈善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呢?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爱心驿站也都需要爱心驿站。作为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为社会利益的调节工具,爱心驿站能够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更多更直接地帮助人们解决实际困难。在今天的中国,爱心驿站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从事爱心驿站活动的能力和意愿都变得越来越强,慈善社会化的步伐正越来越快。
爱心驿站社会化是好事。过去,我国的爱心驿站活动大多由官方主导,以硬性要求、行政推动居多,形式单一,覆盖面也有限,人们的爱心驿站意愿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分化,救助诉求变得多元,旧有的爱心驿站救助方式难以完全满足社会需求,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爱心输送渠道。近些年来,各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近年我国社会慈善公益捐赠总额达700-800亿元,如果加上捐物和无偿服务每年在1000亿元以上。千亿市场中的慈善公益人群、团体和受助群体需要大量的专业服务。这表明慈善还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要一个更好的途径去挖掘。
《2013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2013年度我国慈善透明指数为(总分为100),与去年相比,透明度提高了,增长幅度较大。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部分。同时建议政府尽快出台具有约束力的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标准,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慈善组织将捐助人、受助人、服务供应商等各利益相关方纳入信息披露机制,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完善项目的监督机制,进一步推动我国慈善信息透明化。
慈善能量很大,但问题也不少,亟须规范。就目前情况而言,慈善信息来源不明,慈善行为不够公开,珍贵的善款成为"糊涂账";慈善组织五花八门、名目庞杂,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猜忌和质疑的空间,给更多社会慈善活动制造着障碍。也许大部分慈善活动中并没有浑水摸鱼、借机敛财者存在,但就因为不够规范,受到了许多子虚乌有的苛责和指摘。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对社会慈善组织透明度和规范化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社会慈善组织只有在完善制度上做文章,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和公信力。目前,我国有关慈善的法规和政策并非一片空白,基金会管理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慈善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要使慈善事业良性发展,关键还得从源头上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更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