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是英国人托尼·巴赞在20世纪70年发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通过绘制图方法,将人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以及如何对知识进行有序配置串联起来.40多年来,思维导图已被广泛应用于科教、家庭及商业运作等活动中[3].为了解决学生在毒理学学习中在知识点理解和记忆上的难题,在近年来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开始应用Imindmap软件制作结构逻辑图,让学生以树干分支的形势更直观地看到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帮助理解记忆.如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对于影响因素的总结,在《管理毒理学》中对于安全性评价程序的讲解均可用到思维导图.
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和思维导图等新形式,我们还拓展了这门课后的第二课堂.如在学习外源性化学物致突变、致癌、致畸的相关内容后,教学日程外会安排1—2次讨论课(晚上或周末),让学生分组准备PPT,简述生活中具有"三致"作用的物质,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描述该物质的理化特点、作用方式和检测手段,既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可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对于自己上台阐述观点的活动积极性很高,有创新、有亮点.如学生自拟的PPT题目《丙烯酰胺—薯于你的滋味》、《室内装修与有害气体—甲醛篇》,都让人记忆深刻.此外,学生对毒理学专家专题讲座的兴趣也浓厚,如我教研室教师安排组织的《内分泌毒理学专题: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健康的损害》、《神经毒理学:农药损害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等专题的讲座,都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