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旅馆朋友们好: 欢迎大家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大家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京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得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
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
"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部。
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
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
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_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
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
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
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
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代。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
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米,长米,宽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
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
青铜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
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燕尾服,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
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
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
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
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
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
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使"龙骨"身价一步登天,导致周围的村民纷纷来挖掘,有的还以此为生。
但当时的挖掘都属于私挖,破坏性很大,而大规模有组织地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
考古学家们在1928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共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挖掘。
这几次挖掘永远载入了考古学史册,开创之功,功不可没。
我们先来看一个展柜,这是著名的H127甲骨文堆积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屯北地一个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发现甲骨文最多的一次,总共有17096片。
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家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
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从这个档案库中我们不难看出,商王从事的占卜活动特别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样占卜的。
商王占卜一般是由专人来进行的,他们先在已选好的龟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凿一些排列整齐的小圆孔,圆孔的旁边再凿一条长槽,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烧。
骨头受热以后,正面就会随着"卜"的一声出现裂纹,商王就是根据这些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
现在您看到的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祸福、判断吉凶的简单记事,因此我们也称这些文字为甲骨文卜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