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最主要是的千万别动不动就说"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结合自己,我小时候就恨透了这个理由,本来不讨厌妹妹的,但什么都要让着妹妹,所以小时候关系特别不好!后来长大些了,才和妹妹有感情的!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大,其实对弟弟妹妹的到来原本是跟欣喜的,但就因为不均等的对待,离间计老大老二的感情。一碗水不能完全端平,但の尽量端平吧
很多父母选择多生一个孩子,除了在二宝身上寄托了父母自己的期盼,也希望两个孩子长大后能相互照顾,成为彼此的 情感 支撑。父母生二宝的初衷是好的,但品尝家有二宝的快乐时,也需要有耐心和智慧去面对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的天然的竞争与嫉妒。
有些大宝觉得自己的地位被二宝取代了,自己的存在变得不重要了、没有价值了,所有人都去爱二宝不爱自己了,自己没人爱、没人疼了,在家里没有归属感了。部分大宝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如伤害自己(自杀、自残、离家出走、自我堕落等)、伤害弟弟妹妹(故意让二宝走丢、攻击二宝等)、伤害父母等。
近日《^v^》报道,杭州市一女孩,因和家人赌气而爬上24楼窗户外沿要跳楼。据了解,女孩今年14岁,家里还有个5岁的弟弟,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女孩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够好,感觉家里人更宠爱弟弟,跟自己沟通时简单粗暴,对弟弟总是很耐心,便赌气爬窗想要跳楼。女孩情绪非常激动,不允许家人靠近,并说"反正他们有弟弟了,我跳下去,(他们)也不会伤心的。"
24岁女孩小敏在父亲与继母的睡房中打开液化气罐阀门,试图杀害熟睡的父母。之后又因担心父亲咳嗽,折回睡房想拧紧阀门,但拧错了方向,气体越漏越多并产生"吱"的声音。惊醒过来的父亲发现情况后迅速报警,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嫌犯是自己的女儿。在警方面前,小敏谈起作案动机,称"父母对弟弟太好了,心中不平衡"。小敏还说,中途放弃是因为后悔了。
类似于这种因为嫉妒弟弟妹妹而发生的案件是非常多的,有的因为嫉妒弟弟妹妹而故意让其走丢,有的因为嫉妒二宝而有意无意导致其受伤害,有些表面上听父母的话照顾弟弟妹妹,但经常趁父母不注意而攻击弟弟妹妹。
这些案件有个相似之处:大一点的孩子,因看到父母对弟弟妹妹那般疼爱,而对自己慢慢疏忽,对比之下他们觉得是因弟弟妹妹的出现,导致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于是对父母、弟弟妹妹充满憎恨、怨气。大孩子对自己的攻击(自杀、自残、离家出走、自我堕落等),其实也是在攻击、控诉父母——"我伤害你的孩子(我自己),看你心不心疼、后不后悔!"
在 青少年心理咨询 中,很多大孩子在对咨询师信任后,表露自己想离家出走或自杀自残,是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觉得自己离家出走或死后,父母会担心、痛苦、绝望,会不断思念自己,并不断反思、忏悔他们的过错,希望自己离家出走的行为或自杀的行为能够惊醒父母,也让父母切身体验一下自己内心常常体验的痛苦、绝望,看到他们痛哭流涕、不断悔过,自己才会原谅他们曾经对自己的伤害。
一个家庭系统中,新成员的到来必定会影响这个系统的平衡性。弟弟妹妹未到来之前,大孩子在家庭中一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内心会觉得"爸爸妈妈只爱自己一人"。
弟弟妹妹这个"竞争者"的突然出现,往往会让大孩子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非常恐慌,甚至出现退行行为,变得比之前更弱小、更"幼稚",比如本来可以一个人睡,突然不敢一个人睡了;本来已经不尿床了,突然又尿床;本来学习还可以,突然学不会、考不好了,需父母经常督促;经常生病、容易受伤……这些表现都是潜意识里渴望获得父母更多关爱。
关于是否要提前跟大孩子商量二宝的到来,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师徐文娇老师认为,父母要不要生二胎,是父母自己的决定,不是大孩子的决定与责任。二宝是父母自己的孩子,是夫妻之间的决定与责任,二宝不是大宝的孩子,也不为大宝而出生,大宝没有责任、更没有义务去承担二宝是否出生的选择。***父母自己做选择,但同时也尊重大宝在家庭的地位,提前告知大宝TA将有一个弟弟或妹妹的存在,让大宝接受这个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并做好心理准备。
此时,父母可以告诉大宝对TA的爱不会因为二宝而减少,但更重要的是"说到做到"!大宝在之前的人生经历中体验到的是"父母只爱我一个",这个信念将被二宝的到来打破,新的信念"父母爱弟弟妹妹,也爱我"还未建立,也还未被经验到,大宝自然既想相信父母所说的,又心存怀疑。所以,父母既然承诺对大宝的爱不会因为二宝到来而减少,那么在二宝出生后的前两三年里就需要对大宝做到,这样大宝才真的确信"弟弟妹妹不会抢走我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爱我"。
二宝出生后,父母需要明白:爱二宝是父母自己的事情,不是大宝的事情,大宝可以爱也可以不爱,大宝爱弟弟妹妹,是因为TA爱爸爸妈妈,而顺带爱爸爸妈妈的孩子——弟弟妹妹。然后在与弟弟妹妹的相处中,有了 情感 链接,而发自内心地愿意照顾、呵护弟弟妹妹。
很多父母渴望做到公平、公正,对两个孩子均分爱,但这很困难,一是因为两个孩子本身就存在着客观差异,如何"均"才能"公平"呢?这"均"的标准太过繁杂,也难以让孩子真正的认可;二是孩子想要的是"完整"的爱,而不是被"均分"的爱。在对待两个孩子时,不需要平均分,而要独特,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有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爱,也明白自己是独立个体,各自不同,无需处处与对方比较。
一般而言,在二宝出生的前两三年里,父母越认可大宝,越尊重大宝,越爱大宝,大宝越愿意友善对待二宝,跟父母一同照顾、爱弟弟妹妹,甚至有些父母会发现,大宝二宝很亲密,二宝比较信任、依赖大宝,大宝也有了做哥哥姐姐的担当。
而若大宝与二宝关系越亲密,二宝越是崇拜大宝,觉得大宝很厉害,也想模仿、跟随大宝,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就促进了二宝的成长。大宝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被依恋、被信任、被崇拜的美好感觉,也更愿意帮助、指导二宝,从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甚至自豪感。
当然,两个宝贝的相处中,大宝和父母都会面对一些挑战,比如两宝需求相冲突,大宝和二宝面临的是得与失的选择,父母面临的是如何平衡冲突。当大宝二宝发生冲突时,父母不要做评判者、仲裁者,而是要做个调节者,看见冲突中每个孩子的情绪与需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处理。
一般而言,父母的仲裁、评判会让孩子感觉父母维护了其中一方、批评了另一方,这样反而会加剧冲突。而且,有时孩子间的冲突就是为争夺父母的爱,父母本身就是他们冲突的根源,因此父母不宜介入,让孩子们自行处理,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两个孩子都无偏爱的迹象,孩子们才会学会在冲突中或坚持或妥协,学会更好的平衡自己的需要与别人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会更懂得合作,也更擅长处理冲突。
听说吧心理咨询 结语:曾经有人说,对孩子来说世界上***的礼物就是"手足",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成长,当父母都已老去时,他们仍在彼此的生命中举足轻重!希望爸爸妈妈在孩子早期,能够让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嫉妒变为良性,促进孩子们的 健康 发展和手足之情,学会更好的爱与被爱。
写在后面:
"亲爱的妹妹,谢谢你让我知道生命中除了妈妈,还有一个女人那么爱我!"
"亲爱的兄弟姐妹,谢谢你和我一起来到这个世界,让我不那么害怕!"
在你的童年里,我就是你的哥哥,你的朋友,你永远的 游戏 伙伴。
现在的家庭自从有了二胎后,老大的心理是什么样的呢?宝妈一定要注意,二孩政策开放以后,很多家庭诞生了他们的二胎宝宝。
沉浸在欢乐气氛的同时,也不乏有些爸妈遇到这样一些棘手的问题:家里两个孩子相处实在太难了!但是有的家庭两个娃娃在一起就很好相处,老大照顾老二,老二调皮老大!不过大部分家庭有了二宝,忽略了老大,导致老大心里会乱想,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不想要我了,或者把老大送到爷爷奶奶那里,姥姥姥爷那里等等,这肯定会让老大产生不平,而咱们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一定要特别顾及老大的感受,多多关怀一下,一定要比以前跟更加的多多关怀,关心,关爱。
有时候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也是有原因的,相差3岁到6岁,麻烦事多点,如果相差的8岁10岁的我感觉应该很好相处的,关键在于家人对孩子正确的引导,调整好老大的心理状态。
所有的家长们,要永远记得不管自己有几个宝宝,不管他们有什么优点,缺点,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要对老大说你大了,要让着弟弟妹妹,什么叫让着?不能这样教育,这样会让孩子的心里扭曲的。
孩子的心里,其实很简单,但是咱们一定要仔细去了解,不要动不动就吼孩子,那样反而对孩子是一种特大的伤害。
其实所有的心理不平衡都是自己的原因就好像一件事怎么都想不明白一样,比如生了二胎后由于孩子太小所以需要多方面照顾导致对大宝的关心有所下降有可能就会导致大宝心理上的不平衡认为家里有了二宝后就对自己不够关爱全都关心二宝没人关心自己,这就造成了逆反心理可以在父母在家的时候让大宝陪着二宝玩让大宝帮你照顾但是也不要玩一些危险的 游戏 ,最后不要认为大宝有心理上的负担就把关心平分应为二宝还小需要多方面的照顾。
***,这个大宝多大了?是3、4岁的幼童,还是我8、9岁的孩童?抑或12、13岁的少年?
年龄不同,孩子对新出生的弟妹的嫉妒心理表现也不同,大宝能否平衡自己的嫉妒心理,因年龄不同而表现也不一样。
要引导大宝告诉他要爱护,呵护,弟弟妹妹,建立大宝在弟弟妹妹心目中的位置
你好,我是传宗老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接待的咨询客户,确实有这种情况,一般大宝学习成绩都会出现明显下滑,曾经有个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