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Blossoming Almond Branch in a Glass with a Book》春天的图画,布面油画,24×19cm,1888年
前不久,荷兰拉伦辛格博物馆失窃,馆内梵·高作品《纽恩南春日里的牧师花园》被盗。艺术家创作于1884年的作品,描绘了当时居住的纽恩南镇的春日花园。那么他笔下的春日风光是怎样的春天的图画?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来欣赏。
1883年12月到1885年11月,艺术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在荷兰东南部的纽恩南镇(Nuenen)与父母一起居住。彼时,其父是纽恩南教区的牧师。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梵·高埋首于绘画练习,钻研素描技巧。这一时期,他的很多作品都受到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色调昏暗、画面深沉。
梵·高《纽恩南春日里的牧师花园》,纸面油画,25×57cm,1884年
作品《纽恩南春日里的牧师花园》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在这幅画作中,梵·高着重使用深绿色和棕色描绘画面主体部分,再用少许绿色和红色修饰细节,表明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在到来。
在1884年3月给朋友安顿·范·拉帕德(Anthon van Rappard)的信中,他写道:"我还在寻找冬季花园的颜色。但现在它已经是一个春日花园了,变得完全不同了。"事实上,画作中的花园正是艺术家父亲住宅后的大花园,他一直在观察其随季节更替而产生的变化。
梵·高《The Parsonage Garden at Nuenen in the Snow》,布面油画,43×78cm,1885年
梵·高《吃土豆的人》,布面油画,82×114cm,1885年
这一时期,梵·高对大地色调的钟爱还体现在其代表作《吃土豆的人》。当时的纽恩南可以说是"农民画家"的理想之地,不少农民、乡间劳工和织工都住在那里,他有机会时常临摹这些人物。为了表现劳动的艰辛,他用细致的笔触刻画农民粗糙的脸和干瘦的手,同时用灰暗的色调烘托出低沉的感觉。
梵·高《A Wheatfield with Cypresses》,布面油画,73×93.4cm,1889年
直到梵·高去到阳光灿烂的法国南部,其笔下属于春天的色彩才真正绽放出来。在给弟弟提奥(Theo van Gogh)的信里,他说:"于我而言,这里的乡村如同画里的日本一样美丽。空气清新、色彩明快,流水把陆地分割成一块块宝石绿或蓝色的色块。泛白的橘红色夕阳让土地看起来像是蓝色的,而太阳是无与伦比的金色。"南法的旖旎风光为艺术家带来了无限想象。
梵·高《Les Vessenots in Auvers》,布面油画,55×65cm,1890年
1886年3月,梵·高前往法国巴黎,在那里结识了一众新派画家,了解到当时最流行的艺术流派——印象主义。他曾感慨:"(在来到巴黎之前)我还不知道什么叫印象派;现在我才见到,而且仔细看了一番。虽然我没有加入他们的圈子,却十分欣赏他们的一些作品。"在巴黎艺术氛围的影响下,他开始采用较明亮的色彩,作品主题也从乡间劳工转向街景、咖啡馆和花卉静物等。
梵·高《Butterflies and Poppies》,布面油画,35×25.5cm,1889年
梵·高《Two White Butterflies》,布面油画,54.8×45.7cm,1890年
特别是到法国南部后,梵·高对色彩的使用更加自由了。他迷恋当地乡村春日里的绚烂景象和光影变幻,在画作中使用大块的黄色、绿色和蓝色。在同一色调里,他调整了色彩明暗度,为田野、树叶增加了层次感,巧妙地捕捉到了草丛下的勃勃生机。
在描绘森林时,梵·高不直接表现高大的树木,转而对地面、树干底部和低矮植被进行特写。绿毯般的草地里,白色和黄色的野花肆意生长,郁郁葱葱的森林就这样完整呈现于人们眼前。
梵·高《Tree Trunks in the Grass》,布面油画,72.5×91.5cm,1890年
不仅如此,他将自己早期使用的棕色也提高了亮度,以表现土地的质感。田地和小道错落有致,绿色和黄色的植物点缀其上。远方蓝色的天空为画面增添了春日的晴朗气息。
梵·高《Path Through a Field with Willows》,布面油画,31.5×38.5cm,1888年
相较于纽恩南时期,客观形体的描画技法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笔触的变化和色彩的丰富。因为梵·高致力于表现出景物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此后,他对色彩的使用愈加自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梵·高《Orchard in Blossom》,布面油画,72×58cm,1888年
对于艺术家来说,开花的树具有特殊意义,它们代表着觉醒和希望,象征着精神的新生。他曾对弟弟提奥说:"艺术家的努力过程就像一棵经历寒冬而后开花的树。黑色山楂树或者粗糙的老苹果树在某个时刻突然开花,这是阳光下最盛大、最纯洁的事情之一。"
梵·高《Pink Peach Trees》,布面油画,73×60cm,1888年
梵·高《Peach Trees In Blossom》,布面油画,80.9×60.2cm,1888年
1888年春天,当南法阿尔勒(Arles)的果树盛开时,梵·高几乎每天都要为它们作画。杏树、桃树和李树的花朵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在一个月之内,他绘制了14幅开花的果树。果园的土地呈淡紫色,衬着蓝色和白色的天空。树枝向上的姿态使得生命的力量扑面而来。
其中,他的一些作品受到了日本版画的影响。当时的巴黎艺术圈盛行日本浮世绘版画,成为艺术界新的灵感源泉。此后,具有东方特色的粗粝轮廓和色彩对比在梵·高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梵·高《Orchard Surrounded by Cypresses》,布面油画,32.5×40cm,1888年
梵·高《The Pink Orchard also Orchard with Blossoming Apricot Trees》,布面油画,65×81cm,1888年
作品《杏花》的轮廓特点就受到了日本版画的影响。其布局不拘一格,线条大胆张扬。作为庆祝艺术家侄子出生的礼物,早春开花的杏树象征着春天的开始和新生命的到来。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跃跃欲试,试图挣脱花瓣的包裹;大片宁静的蓝色衬托出花瓣的洁白,花朵仿佛顶着光芒般舞动。今天当人们再看这幅画时,依然能感受到画面溢出来的生命力以及艺术家巨大的喜悦。
梵·高《杏花》,布面油画,73.3×92.4cm,1890年
除了田野和果园,梵·高也在一些作品中描绘了人物,颇富生活情趣。他善于用鲜活的颜色去表现春天的盎然生机,并将人物与景色完美结合。在作品《春日垂钓》中,深浅不一的绿色不仅体现在树叶和船只上,也表现在垂钓者的衣服上。
梵·高《春日垂钓》,布面油画,50×60cm,1887年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梵·高几乎不用平涂手法描绘画面背景。即使人像背景是一片单纯的色调,其间也包含着具有强烈韵律感的笔触,以推进色彩的微妙变化。画面里,流水的河面下暗流奔涌,果树的叶子仿佛随风拂动……
梵·高《Garden with Courting Couples: Square Saint-Pierre》,布面油画,75×113cm,1887年
梵·高《Farmhouse in a Wheatfield》,布面油画,45.3×50.9cm,1888年
印象派的点彩画法也为梵·高所借鉴。他发展出一种自由变化的点彩技巧,在不同方向使用颜料,使得空气、植被、房屋和人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纹理和厚度。同时,不同色调相互呼应,使画面整体高度和谐。
与此同时,在画村庄和农舍时,他将建筑的清晰轮廓隐去。"摇摇欲坠"的建筑挤在一起,形成了一大片倾斜的、不平整的屋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天空和绿色植物的颜色彼此分离又联系,使画面具有流动性。
梵·高《Houses at Auvers》,布面油画,75.6×61.9cm,1890年
梵·高一生杰作无数。和他数量庞大的作品相比,他的生命很短暂。但正是这短暂的时光,让他创作了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尤其在南法,他用最明亮的颜色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表现出充满张力的美。在梵·高眼中,春天是希望、是新生,他终其一生寻找的也许就是这种激情洋溢的生命力。
除了《西部世界》,今年最值得期待的10部科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