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是典型的卖地‘政府’,靠卖地生存。"邢台市熟知经济开发区的人士这样评价。
根据这两年邢台市国土局开发区分局发布的土地挂牌出让公告,工业用地的起始价为每亩20万元以上,居住用地底价达到每亩90万元,商业用地每亩更是高达200多万元。
每年2000元就可以把一亩土地的使用权拿过来,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卖出,开发区是否赚了个盆满钵满?
"开发区其实早就空了,贷款24个亿,欠老百姓的征地补偿款16个亿,欠企业的退税款近3个亿,管委会工资全靠贷款发放。"开发区管委会一位领导说出令人吃惊的内幕,政府机关不能贷款,就以企业名义贷款,开发区借用,管委会出利息。
这位领导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土地频频挂牌不假,但土地市场疲软,加上位置不好,很难卖出去,去年公告的3块商住用地至今无人摘牌。"
记者在开发区所属的楼下村、百泉村等地看到,大量的土地仍保持原状。百泉村村民魏某指着一片葱绿的麦苗地说,他们村大部分耕地已经被开发区征收储备,但引不来项目,曾一度撂荒,干部们觉得有碍观瞻,就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
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的西静庵村某干部表示,他们村的土地已经全部变更为建设用地,但有1000多亩地村民还在自行耕种。
管委会东侧是东静庵村的土地,法治周末记者看到五六名环卫工人正在倒垃圾,翠绿的麦田、大片堆积的垃圾与背后的管委会办公楼相映却难成趣。
而再往东几米,有一大片围墙圈起来的土地,里面荒草半人多高。"500亩呀,也是为了上项目,但没有成功,荒废好多年了。"路旁一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
"这么多年来,开发区引进的多是房地产项目,没有像样的大型企业,税源偏少,前年根据省政府精神,邢台市把其他区县利税较好的10家企业纳入开发区,2011年度财政收入一下突破10多亿元,但留给开发区的可支配资金却寥寥无几。"上述管委会领导说。
为进一步核实详细情况,2012年12月4日上午,法治周末记者来到邢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采访。这是一幢前有公园式广场、三面环路的高楼,对外称作开发区就业服务中心,管委会与几家企业同楼办公。
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钮庆武正要去开会,他将记者带到3楼,介绍给宣传部长陈力强,陈力强要求记者将采访内容写下来,由他书面报告书记、主任,择期答复。
记者就开发区"土地新政"和财政状况提出若干个问题,打印成稿交给陈力强,并注明请开发区务于本日下午作出答复。但截至记者发稿,邢台开发区仍没有回复。
记者在邢台采访期间,见到的开发区工作人员都对"土地新政"持有意见,"赤裸裸地违法,毫不脸红地欺骗,势必给开发区埋下祸根","开发区是独立财政,一旦资金链断裂,欠老百姓的10多亿元补偿款怎么办?想想都觉得可怕"。
据了解,邢台经济开发区是邢台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普通农民也对开发区提出质疑,大吕村村民"征地小组"成员黄占祥对记者说:"并入开发区,户籍却归桥东区管,占地协议上盖的是开发区土地储备中心的印章,这么乱的关系老百姓怎能理得清,一旦开发区撤销,我们的补偿款向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