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年年过,今夕月不同。今年中秋,秋雨绵绵。正是适合在家中喝茶读书的日子。虽然没有皎洁的月光,但既是中秋佳节,免不了中秋诗词的相伴。
谈到中秋诗词,苏轼的《水调歌头》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已出,余词尽废"。词尾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更是被视为对远方亲人祝福和思念的千古绝唱。
然而,在明朗阔达、充满隽永高远哲理的词句深处,回顾一下苏轼的过往经历,也许更能理解苏轼在经历了亲人相继离世、远去的痛苦和壮志未酬的困惑之后,对人生的发起深刻思考,词句既空灵迷茫,又对未来生活充满热情的希望。
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和弟弟苏辙随同父亲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汴梁参加进士考试。第二年,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名震京师。这时,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仁宗皇帝对才华出众的兄弟俩印象深刻,回到后宫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苏轼更是热情奖掖,曾对人感叹:"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
正当苏轼这颗璀璨的明珠冉冉升起的时候,母亲程氏夫人病故。嘉佑二年(1057年)六月,苏轼兄弟丁忧家居。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制科考试,得最高等,也是北宋开制科考试以来第二个得到最高等之人。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父子兄弟三人分离三处。
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在凤翔任职期满,英宗欲破格召入翰林院委以重任,遭到宰相韩琦的反对。后授官直史官(编修国史官员)。同年五月,年仅二十七岁的妻子去世。
不幸的事,接踵而来,第二年四月,父亲苏洵与世长辞。兄弟俩再次返乡,依礼守制。
熙宁元年(1068年),苏轼守丧期满,第三次前往京师。此时,神宗锐意改革,王安石受命执政。作为有志于匡时济世的士大夫,苏轼一直希望能革新弊政,奋发有为。但当朝政巨变,改革来临之时,政治经验缺乏的苏轼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由于性格使然,苏轼屡屡对变法提出不同政见,批评新法,最终使神宗对他产生不满。一些小人趁机罗织罪名,奏劾苏轼兄弟在扶表回乡之时,利用官船贩运私盐等,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多亏司马光等出面为他辩解,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而此时,恩师欧阳修、弟弟苏辙等自己敬佩的前辈,亲爱的弟弟和亲近的朋友、同僚,因为反对新法一个个的失意离朝。
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异,苏轼再也不想在这是非之地待下去,上书请求外任。
美丽的杭州城,迎来了它最佳代言人。通判杭州三年,苏轼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工作,造福杭州百姓之余,更多的时间陶然自适的享受着湖光山色之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苏轼更是名满天下。
江南特有的风情,加上当时流行以词名人的风气,孕育了文人写词提供的天然温床。苏轼流连月文士、名流、歌姬之间,填词数量与日俱增。苏轼的词不再仅是娱宾遣兴的工具,出现和诗一样抒情言志的倾向。
三年任满,苏轼思弟心切,上奏朝廷,调往密州知州。此时,王安石已被罢相,苏轼已然坚持自己的政见,对变法中有害无益的政策提出强烈的反对。
荒凉偏僻的密州与温柔舒适的杭州相比,直是天壤之别。没有好山好水,没有丰富的业余生活,少了更多相知的朋友,与弟弟苏辙也是始终无法见面。生活多了许多的艰辛,精神多了许多的寂寞。理想前途暗淡,现实百姓生活困苦,而苏轼却无能为力,更加深了他的郁闷心情。"此生何所似,暗尽灰中炭"。像一块埋在灰中的炽炭,默默燃尽,渐渐成灰。心中的苦闷无处寄托和排遣。
极度苦闷之中,苏轼重读庄子。渐渐从低迷的情绪中走了出来,接受了密州的生活。密州质朴无华、强健的民风激发了苏轼个性中豪迈狂放的一面。
密州第一年,《江城子▪密州出猎》横空出世,一种崭新的词风出现在历史时空。"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希望被朝廷重用、建功立业的心愿奔放而出。
一脉相承,密州第二年中秋,面对皎洁的月光,故去的亲人,远方的弟弟,匡时济世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各种复杂的心情让苏轼无法入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酒助兴,以月寄情,无人诉求,向天发问。这是何等的无助?!何等的痛苦?!多么希望朝廷有一天能像明月一样知悉我的抱负,给我建功立业的机会。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知道朝廷现在是怎样的情况,我既想重返朝堂,又怕受到伤害,还不如自顾自的在州县度过一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天上、人间都没有十全十美的,不再仇恨、烦闷。只要人长在,我们兄弟虽然远隔千里,也一样能够共同实现忠君报国的美好愿望。
知州密州期间,是苏轼一段苦难困苦的时期,他以尊严的方式直面苦难,苦难成为苏轼超然旷达性格和豪迈奔放词风形成的垫脚石,经历苦难的苏轼依然对生活、对未来保持着满腔的热忱和执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