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理解"一词吗?我们对"理解"的理解程度如何?理解就是知道吗?一个人"理解"了之后会有什么表现?你真的理解"理解"吗?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章和第四章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真正的"理解"是什么?而我之前的学习只是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却并未真正理解知识,才导致自己学习效率的滞后,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看起来很努力"现象。
安布罗斯.比尔斯在《魔鬼辞典》中曾说:"教育就是向智者揭示智慧,对愚者掩盖无知。"扪心自问,虽然我们作为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但是我们自己却不能充分理解这个目标,甚至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的测量也是简单地用一些具有固定答案的考卷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以及用一些课堂提问来判断学生知道了就理解了。其实,这样的教学过程很糟糕。知道了并不一定理解了。我们经常说"她知道每个词语的意思,但并不理解整个句意",或是"他知道很多数学知识,但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知道只是明白一些事实,知道一些正确的事情,也知道其中的对与错。而理解是关注事实的意义,提供事实关联和意义的理论,它是作为有意义的推断。因此,理解的含义更为广泛,知道是其子内容。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意义的结果。
那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判断学生理解了呢?理解的证据是什么?获得"理解"的证据意味着需要开发能够激发迁移的评估:判断学生能否机智地、灵活地、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知识,可迁移理解的证据勇于评估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审慎且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评估学生们在学科中"做"的能力。换句话说,理解是关于知识迁移的,如果具备真正的能力,那就能够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这也提醒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发展个人的知识迁移能力是良好教育的关键。
为此,本书提出了"理解的六侧面"理论,我们可以应用这些不同但又相关的侧面判断理解。
侧面1: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即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
侧面2:阐明——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即意味着什么。
侧面3: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即将具体情境中的知识。
侧面4: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即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侧面5:神入——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即感他人之所感,看他人之所看。
侧面6: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即自省、自律、自我评估。
学习了"理解"的含义后,我也时刻提醒自己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理解力,同时我不仅要设计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而且要演绎出体现理解的课堂。我铭记:开发学生理解力的课程要做的就是"教"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事实和技能,还应当探究它们的意义。当通过设计,使概念、事实、论证或者经验既阐释事物又提出问题时,它们就有了意义,理解才会产生。
教师神圣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在教书育人两者中,育人是主要的,教书是次要的、是从属的,既教书的目的是育人,我这样认为。在育人的过程中,有没有巧妙的途径和方法?我认为是有的:教师应"爱"学生,爱生如子。只有爱生如子,才会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会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营造一个学校家庭、班级家庭的氛围,才会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如何爱学生呢?我认为,爱学生就要学会: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
一、学会赏识学生
正如商埠街小学吴霞教师所说,孩子是夸出来的。要想夸孩子,就应该赏识孩子,从孩子身上找到可夸的地方。
赏识孩子,就要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们知道一班的学生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如果我们能从每个学生自身出发,都能找出学生最闪光的地方。利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时刻让孩子认为:我是很棒的、我很行。这无形中就树立的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很好地督促孩子完成自己擅长的学习或工作中的任务,并带动孩子完成其他方面的任务,从而达到与人的目的。
赏识孩子,就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存在就有他的价值。即使是全班各方面都比不上别的同学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闪光的地方。比不上别人,我们可以比自己,比自己的过去,比自己的各个方面,比出自己的闪光点。
赏识孩子,就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即使暂时还不突出的方面,甚至是自己最糟糕的方面,只要敢于正视,勇于改过,相信自己不仅会把这一方面做好,甚至会做得比其他人更好。
总之,我们戴着"赏识"的眼镜去看每一个学生,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有其他孩子身上无法相比的 "闪光点",只要我们巧妙的利用这些 "闪光点",就能促进孩子全面的发展、进步。
二、学会尊重学生
"师生如父子"、"师生如师徒"这些思维定势已经否定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性。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同学",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要克服消极心理定势,师生之间从人格上讲是平等的,从地位上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是理所当然的,教师尊重学生也是法律要求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平等地对待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尊严、维护学生在同学面前的形象。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忌语言不检点,说话不讲究方式方法,尤其批评学生不注意场合、方式方法等,在教室内说某某学生"苯死了"、"木头脑袋"、"小聪明"等,这都会无形中伤害学生的尊严,甚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毁了一个学生的未来。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尊重自己。教师不是万能的,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背景下,难免的也会做错事,也会出现错误。这时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尊重自己。错了应向学生承认,并改正;做得不好的,也应向学生表明,要向学生学习。这样学生才会尊重你。
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教师。这样师生间才会相互尊重,才会相互赢得尊重,才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有民主的学习、生活的氛围,教师才会真正的育好人。
三、学会理解学生
师生之间有了理解,才会有信任;有了信任,才会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才可能育好人。
理解要求教师要真正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看似平凡简单的问题,放在学生那里,是否还是简单的问题,就要看学生的认知水平了。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个关键,你将会否定,甚至批评一大部分好学生了,他们本身就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勇气去尝试、需要教师的鼓励去促使,可在你的打击下,他们会去进取吗?
理解就要摸透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能求全。对学生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有些学生可能不经努力就能取得,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就是经过百倍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取得,因此,我们在看待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具体分析。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每一个学生。
理解学生就要把握住学生出错的动机和结果。如果一味的只看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动机,可能就要抹杀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如果学生是出于一片好心,结果却做了错事,你却不顾动机,与有意办坏事相提并论,就有可能得不偿失。
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就要真正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要摸透学生的个性特点,就要把握住学生出错的动机和结果。
四、学会宽容学生
学生、学生,学生本身就是学的,在学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学的过程本身就是由不会到会,又不知而做错到知道后会做,由不知该怎样做而做错到知道怎样做而作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学生无意识中的错误。由于学生本身不知道、或者不知怎样做而做错,教师应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什么不该怎样做,告诉学生之后再让学生去做,学生就很少做错了。如果一下子就批评学生,往往会挫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宽容学生在克服出错的过程中的错误。学生想改正错误,但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还会出错。这时,我们教师应给予支持,帮助学生去克服这些错误。如果这时认为学生是错上加错,就有可能堵死了学生改正错误的道路。因此,教师应及时了解情况,宽容学生这是出现的错误。
总之,教师应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给予学生最大的宽容,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最终都健康、快乐成长。
只要我们教师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做起,相信我们会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