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是孔子的音乐理论。在开始演奏音乐时,音色和谐;当乐曲展开以后,声音美好,节奏分明,直到最后余音袅袅。孔子精通音乐,给乐官分析演奏的起、承、转、合。开始时,各种乐器配合默契,做到八音和谐一致。接着清新有致、节奏分明。而后,乐声悠悠,不绝如缕,最后戛然而止。音乐始终协和有序,起承转合形成统一的乐曲,形成和谐统一的意境。歌词也应如此,整篇歌词需表达同一中心主题,每句歌词和而不同,渐次生发,引人入胜,才是一篇符合美的要求的歌词。
好的古风歌词《棠梨煎雪》开头通过"青鲤"、"春溪"、"棠梨"、"胭脂梨叶"、"草色"构成了春天鲜明的底色,而在溪水流动的声音中词中的主人公邀请邻居女伴采果,又增添了生动的气息。美好的田野生活中包含着对乡间生活的陶醉之情。前面实写了与女伴嬉戏玩闹、酿酒采果的画面,最后的"似有故人轻叩,再将棠梨煎雪,能否消得你一路而来的半生风雪"却是虚写,又构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总的来说歌词较好地写出了田间人家的小女儿心态,全篇歌词和谐有序。
河图的《第三十八年夏至》虚构了一个戏子与军官的爱情悲剧,戏子喜欢上了_军官,军官说战后会带他去台北,其副官也喜欢军官,军官怕被误会想向戏子解释清楚,不料遭人暗杀,副官也独自逃亡,无所依托的戏子就沉浸在戏剧的世界中孤度余生。歌词中实景与虚景交互,回忆里"他还演着那场郎骑竹马来的戏,他还穿着那件花影重叠的衣,他还陷在那段隔世经年的梦",但是现实中只有孤单的影子、戏服、泛黄的信纸和老旧的唱机,只有自己一人单薄清冷,于是"静静合衣睡去,不理朝夕"。其情也凄,其景也苦,情与景和谐交融,歌词成功构造了凄凉孤苦的意境。
但是审美意境并不见得每首古风歌曲都能成功构造,《隐》的歌词几乎全篇化用李商隐的诗词名句,相关的诗词包括《无题》、《杜工部蜀中离席》、《春雨》、《板桥晓别》、《锦瑟》、《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判春》等。这样的歌词或许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听起来别有一番审美趣味,但是从歌词本身来看却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李商隐的诗句本身都表达着他真实而深切的情感,诗句流传至今也自有审美价值,但是通过掐头去尾的诗句叠加,人们无法用这些堆砌起来的意象来想象这是个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事,只能单纯拿词中意象去拼凑。而这些诗中挖出来的句子更不能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连朦胧的画面也只能联想到最普通的离愁别绪。[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