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太学生马君则的一篇赠序。他用自己求学时的艰难困苦勉励马君则珍惜今天的优越学习条件,德能双休。宋濂幼时家贫,无书可读,他借书抄书,终于博览群书;成年时无师可问,他奔走百里之外,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学习时,他生活艰苦,以苦为乐。
(用概括的语言简要介绍作品的相关内容是叙述,这叫"引"。)
读完此文,掩卷深思:一个出身贫苦的平民百姓,何来如此大的精神动力?宋濂质朴而深刻的回答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告诉了我们真谛——只有视学习为乐趣,才能放下所有的杂念,学有所成。反思我们的学习行为,我们的学习动机是否单纯?
(对你引述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是议论,这叫"议"。)
站在各位弟子面前,我好像是一位学有所成者,其实我只能算比你们年龄大太多的"大学生"吧。反思自己的学习初衷,远没有宋濂的纯洁。我出生在农民家庭,家庭生活一般。那时读书的目标很明确,父母告诉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和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可别怨爹妈。为了"跃出农门,跳入龙门",我也曾"晨读鸡鸣,背书三更"。十年寒窗苦,终于有了自己的稳定职业,可糊口度日。想自己的学习,不过为自己的生计而读书,如果非要从中找点乐趣的话,也不过是过早的巴望着生活安逸些而已。哪里有宋濂的"中有足乐者"呢?
面对我可爱的弟子,你们又如何看待学习这件事呢?曾和一位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探讨过学习目的问题。"当一个懂事的孩子","让别人看得起自己"„„尤其是他问我那周留作业不,我说不留时,他那喜悦的面容,更让我多多少少知道了"学习在你们心中的地位"。将学习作为自己心中的乐趣,宋濂做到了。我们不知道"父母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的太学生们是否做到了,但我们要反思,我们离这种境界还差多远?
(联系其他相关内容或作品相关情节是"联",需要边叙述边议论。)
将学习作为乐趣,是学有所成的前提。宋濂如此,"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主人公不也如此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亲爱的"学友们",愿你早立鸿鹄之志,以学习为乐,插上理想的羽翼,早日翱翔在快乐成长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