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一词觉得自己不孝顺的说说,出自《国语.楚语上》觉得自己不孝顺的说说,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心的美好德行。现在更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事实上,古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中,都说了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
《孝经》谏诤第十五章中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觉得自己不孝顺的说说?" 曾子问孔子: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您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难道就可以称得上是孝顺了吗?
你们猜孔子怎么回?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孔子回答:你说啥嘞?说啥嘞?天子有七位忠诚敢纳谏的臣子,即使他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法则,但却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五位直言劝谏的臣子,即使他不能掌握治理邦国的法则,但却不至于失去他的国家。士大夫有三位果毅诤言的臣子,即使他不能掌握治理封地的法则,但却不会失去他的封地。一个君子拥有了能够批评他的朋友,那么他一生都不会远离美好的名誉。做父母的拥有敢劝谏自己的子女,那么做父母的就不会陷入不义的境地。所以当面对不义之事的时候,做子女的就不能不劝谏父母,做臣子的就不能不劝谏君王。如果一味地顺从父母亲的意思,使得父母亲陷入了不仁不义的境地,这样又怎能够称作孝顺?
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而孟子并没有说出其他二不孝具体是指什么。后来汉代人赵岐曾提出:"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看看,这里第一种不孝就是一味顺从父母的话,陷父母于不义。
因此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但是顺,却不是任何时候都要顺的。很多控制欲较强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孝顺。但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人能够决定他人的人生。
相信许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父母让你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吃什么东西、甚至于和谁玩儿不和谁玩;稍微长大点还会指定你的发型、你的交友圈子、升学时报考的学校;再大一点会替你决定专业方向、大学是省内还是省外;后来是你的工作、你的感情......
当然很多父母是关心孩子才会这样,而且会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我不是你爸爸/妈妈,才不会管你!是啊,确实只有父母才会对你这么上心,但有时候恰恰是这种不肯退出孩子人生的上心,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因此当你真正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之后。许多父母还是在挑剔你的生活,无论是休息时间还是起床时间,无论是吃外卖还是喝冷饮。事无巨细,每件事都要管一管。但是!!!注意了,这时候有一个双标的地方。
假如你的父亲抽烟,只要你开口劝一句:抽烟不好,少抽点烟吧。完蛋,他会认为你不孝顺了。反之,你若抽烟,他说了一句,你没有改正,完蛋,他还会认为你不孝顺。因为父母见惯了你从小到大顺从的样子,但当你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时,他们会觉得你脱离了掌控,不再顺从。
而在他们眼中,不顺从=不孝顺。像我的父亲很爱喝酒,每每胃痛。我只要规劝,他都会想办法搪塞过去,认为我阻碍了他的爱好。反之,我哪怕喝一罐啤酒,在他看来也是十分严重的事情。看吧,实际上你会发现,父母是很双标的。
他们不允许你去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但却时常想用自己的影响你来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住在一起会产生矛盾的原因,因为看不惯啊。有时候自己的孩子看得惯,别人的孩子看不惯。这就引申到了婆媳关系上了,当公婆想改变自己儿子的生活方式时,儿子再不喜欢,也有了抗体了,大不了不听就是了。但是儿媳妇却不同,你试试一个本没有太多接触的人整日在你耳边试图改变你?
所以啊,孝可以,但是顺却不一定要的。该顺顺,不该顺,那不是害了父母吗?就像我父亲血压高,我再殷勤地给他多买几瓶好酒,这叫孝顺吗?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不要吃辣条,对身体不好,又有几个人没偷吃过呢?父母也是一样,相信也会偷偷做些儿女不让他们做的事,只要不过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就算孝顺了。
毕竟啊,人的习惯几十年,谁都别妄图改变谁。但作为子女,该劝谏的时候一定要劝。就像小时候父母管我们一样,也该管管他们。但要注意言语啊,毕竟老年人最要面子了,可是说不得哦。父母总以为我们小时候不要面子,其实无论是小孩子还是大人、老人,都是需要自尊的。我们小时候父母可能没有给足够的自尊,但是现在,我们做子女的需要给他们足够的自尊。毕竟我们尝过没自尊的味道,很难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也算是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