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修志,族旺修谱。当今中华,复兴崛起,国富民康,华夏子孙修谱、续谱,蔚然成风。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史所以纪一国之兴衰,谱所以叙一家族世代之源流,进而明世次,别亲疏,尊宗睦族,教育今人,启迪后裔。
我半溪刘姓乃一望族。远祖属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梓溪迁入贵州天柱之第八代高酿章寨纲公三房金生公派下关欧之房世能尚识次房大卯公一支,于清咸丰年间从木杉村迁徙而来,先后居住平信、底倒,再至半溪。
我族老谱,在迁来早期于平信遭火灾被毁,此后一百四十余年,未能建谱。族中人取名自" 昌"字派起,能循世序而不紊昭穆,据老辈人讲,是从高际同姓房族处获得我刘姓迁入贵州天柱后字派之排定。族人虽知晓我们祖上是从天柱迁来,然不知来自何村何寨、何房何脉。幸有高酿木杉村宗亲刘宗熊,为寻找其祖上外迁宗亲之去向,于一九八0年只身远途跋涉至罗里、孟彦、敖市等地寻访。当其到半溪走访交谈,查看墓葬碑文,体察民俗民风,尤其是听取了耀先老人讲述的一些情况,总觉特别亲近,初步判断半溪刘氏是其祖上的一分支。返家后,再次对老墓葬进行研考,回忆老辈的传说,并结合其它资料认真分析,最终认定半溪刘姓来自木杉。一九八四年他再次到半溪走访,亲手为我族撰写了谱本草稿。一九八五年刘姓宗亲续修族谱时,我们得以郑重参与,建了总谱和分谱。族亲宗熊为我族认祖归宗,功不可没,值得永远铭记。
伴随历史之发展,社会之进步,城市化建设之推进,文化教育程度之提高,产业之多样性,族亲外出置业、谋职者日渐增多。如今,县城黎平、州府凯里、省会贵阳,均有本族宗亲落户定居。
新建的电子版族谱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将入黔始祖(第一世)文贵公至第十七世,以树系(宝塔)式图形表示,形象直观;二是在世系录中,增设(预留)成员个人生平和图片资料版面,以显现人生全貌;三是改变女子不入谱的做法,首次将第十五世(含)之后女丁录入,体现男女平等;四是动态编纂,可以适时增加新内容,纠正错漏。
贤侄荣贵、荣章举我写段序言,实难辞却,经琢磨,凑成以上文字,勉以为序。
郭氏旧谱序(欧阳修撰)
余赏参参诸家之谱牒,考氏族之源流,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其得姓则一,而后别为氏者则殊。有以先王之谥而为氏者,有以所居为官司而为氏者,流衍派别,鲜有能辨其氏族之源者也。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余因历览传记,而知其概矣。按郭之先,本出周室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试冬躲于盟府,封于虢,时称为虢公。周惠王时,杀子颓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也并酒泉焉。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虢,郭氏之源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城池,皆以此也。后有郭隗者,客于燕,卒复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汉兴郭氏浸盛,有曰蒙,曰亭、曰衷冬皆高祖元勋,均封列侯。忠生迁,迁生长,永生萌,世居颍川,故今有五看焉。汉室既东,郭氏壮盛,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是也。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沮高,为世所慕。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阴阳卜筮之学,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迨至季唐,郭氏尤盛。有曰知运者,多战功,封太原郡王。最显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屡有大功,进封汾阳郡王。生八子:曜、旰、希(左有"日"旁)、出(左有"日"旁)、晤、暧、曙、映,皆为显宦,孙多人,锐、锋、钢、钊、奇、从、,万为超擢。唐未兵略冬五季扰攘,以故子孙分适他国,所至皆以汾阳为封郡看,此汾阳郭氏之攸始也,难道以先王之谥为氏者与?抑难道以所居之官为氏者与?宋兴,海宇宁一,褒功继尽,推恩及远,诏封其孙元亨为永兴军助,以旌先王之功德,而俾泽流于无穷。元亨之从祖父讳在徽,仕唐庄宗鸿胪卿,以言事谪守庐陵。其子文国公,遂家邑麻岗。生三子:轩、并(左有"车"旁)、轮,轩生靖,大平兴国中仕至殿中侍御史。生熙,仕至吉州观察使,生三子:长曰龙,徙居吉水,仲曰圣,留居麻岗,季曰宜,亦徙居吉水。越二十余代,而万圣、振温、福海三公,先后宦游荆楚,一落业黄泊湖,为古堤桥之始祖;一桥寄武陵,转徙七里湖,为大潭溪之始祖;一就籍安乡,为黄山岗之始祖。然虽所居涣散,而一脉流传,子孙繁昌,硕大敏达者,盖由祖德深厚,故胤祚若是也。由此稽之,则后裔岂无腾踏有光祖考不尽如缕者。易曰:积善之荚冬必有余庆。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其郭氏之谓也。
大宋熙宁四年辛亥仲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拜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