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找到那些被你绑在石头上的动物,帮它们解开绳子,那我也会替你解下来,
但是如果那些动物,鱼,蛙呀死了的话,在你今后的生命里,心中都会背负着这快大石头"
可等到小和尚过去给那些他捆绑的生活脱去石头的时候,
小和尚长大了,他跟往常一样,接着上山采药。路过的时候,他却看到了正在"受孕"的两条蛇——
回寺庙的路上,小和尚遇到了两个来参拜佛神的两个女人。
这是一个患病的少女,她的妈妈带着她来寺庙虔诚的祈福平安。
17岁,欲望作祟的年纪,小和尚又怎能不被眼前的女孩所动摇了。
懵懂的青春期,也开始有了一丝不太一样的温存,是的,两个人相恋了。
师傅驾着船接了他,可是这次他却变得不一样了,他变得异常的愤怒。
他在寺庙里遇到的女人,在他还俗后不久,她又跟别人跑了。
他失手杀了她,为逃避追捕,他回到了寺庙,祈求师傅的谅解。
老僧命其刻写心经,去掉罪孽,同时,追捕逃犯的警察也赶到寺庙,警察还是带走了他...
师傅也在那个冬季"火化圆寂",化作小水蛇,从船底游出,
她蒙着面,没有人知道她是谁,她走的时候,把自己带来的男婴也留下了。
他与逐渐长大僧开始新的生活,一日童僧贪玩,把石头塞入鱼、青蛙和蛇的嘴里……
周而复始,故事又回到了原点,原来这不过是一场轮回罢了。
相比较金基德的其他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简直是温柔的太多太。
它没有暴力的镜头,也无过多欲望的彰显,在这部电影里,充满着东方禅学美学与意境,当然也着和尚的生殖欲望,宗教救赎,东方的神秘主义...
但也正是这些往往充满着禅学与意境的电影是最难解读的,
写电影人很容易把它上升到一个太高的维度又或者是写些太过生涩的词语。
我解读这部电影,其实真很简单,因为电影中没有台词,但是没有台词的沉默却是最无声的力量。
荒诞影像世界下,那些"失语"状态的边缘人物才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其实借用三组镜头便能够窥视到这部电影的呼之欲出的表达欲望。
第一组:没有围墙的庙门。
在电影的开篇之初,金基德便构造了一堵没有围墙的门,取而代之的周围是一潭封闭的湖水。
可山谷中本身就没有门,出走也不需要门,但是金基德却让师傅和徒弟和施主一定要走那扇门。
门内围着尘世间的条条框框,进了这扇门,就要遵守着规则。
可是当偷恋的徒弟和女孩一起走过走过这扇木门时,这一切改变了。
门是在那里,它是意味着,人世间拥有各种约束与束缚,但是在水的包围下,人们"走出世界的出口"却从未消失。
人们可以因为欲望出走,放纵自我,但人们却也可以,走进这扇门,约束自我。
第二组:如同心脏的湖水。
空镜头其实早已经交代这个湖水上的寺庙,像极了人的心脏——
第一幕是"春天",就跟所有初生的孩子一样,春天的水是清澈纯净的,
第二幕是"夏天",就跟所有青春懵懂的孩子,夏天的水是波涛汹涌的,
第三幕是"秋天",就跟所有步入半百的人们,秋天的水是平静感伤的,
第四幕是"冬天",就跟所有即将离开的人们,冬天的水是欲望的停休。
可是冬天过后,不又是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春天吗?人的命运不正如四季般吗?
春天新生,夏天懵懂,秋季救赎,冬季领域,迎向又一个生的春天。
第三组:又一春的小僧。
故事的最后,金基德又安排了一场,小和尚虐待动物的戏。
前后的行为逻辑差异不大,换的仅仅只是把绑在身上的石头,改成了把石头放在嘴里,
或许是在现代都市的背景困扰下,人性更难揣测,人的本性也越加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