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曾多次更名,为了方便概述以下统称"中央大学"。作为民国时期的最高学府,中央大学的食堂当然也让人格外关注。
xxx期间,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伙食待遇也是直线下降,西南联大的"八宝饭"也被中央大学借鉴过去了。而且由于中央大学的特殊地位,使得伙食差的问题慢慢向"学生运动"转变,隐隐约约中大有一股反对蒋校长的潮流。
蒋(时任中央大学校长)听说这件事后,决定亲自去中央大学陪学生们吃顿饭,来平息这场潮流。中大吃饭,一般是大家上午11时半进入食堂,而且中大食堂只有竹桌,没有凳子,所有人只能站着就餐。蒋来后,径自走到大饭桶前,盛了一碗"八宝饭",取了一份菜,作立正姿势开始就餐。吃了一口被硌了下,但还是咽了下去,然后,又到大饭桶前盛了第二碗,他一面吃一面问学生:"你们每天都吃这样的饭菜吗?"同桌的学生回答:"一年四季都是这样。"蒋对随行官员说:"米质太差,菜里的肉太少,要设法改进。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不能亏了他们。"
接着,蒋又到饭桶去盛了第三碗,把份菜全倒进饭碗里,全都吃光了。当时年近60的蒋居然比学生还能吃,而且吃的是"八宝饭",确实把人都给镇住了,食堂学潮最终也平息了。不过之后,中大学生的伙食确实有所提高。
不过要是以为中央大学的伙食只是因为战争时期而变差,那就太年轻了。吴宓刚到中央大学任教的适合,那时候中央大学还在南京,就曾对学校的伙食深恶痛绝。那时候吃的饭是由学校厨房从远处送来,但是饭菜装在锡罐里不保温,送到教学楼的时候早已经凉透了,同时因为是学校食堂的大锅饭而非专为个人精心准备,食材的选择、饭菜的样式和口味等并未针对个人饮食习惯而选择,以至于吴宓发出"饭颗颗而菜味恶"的不满。
既然学校的饭菜不合口,全校师生们当然不能逆来顺受,自然就要到别处觅食。《蒋公的面子》中的那个吃货教授夏小山的原型,就是中央大学中文系的老院长胡小石,胡小石是民国著名美食家,吃起来当然要讲究。学校食堂不满意怎么办,没关系校外还有馆子啊。
当年南京名菜馆马祥兴为了适应知识分子的口味,用虾仁、鸡肝等配料加上豆腐做成一道菜,得到了胡小石和另一位教授胡翔东的赞美,后来这种豆腐被称为"胡先生豆腐"。后来好多中央大学的学生慕名而来品尝这道菜,除了吃的美食,更多的人还希望在这里能看到馋嘴的胡小石教授,得到他的指教。
说到南京怎么能不说到鸭子呢,南京的烤鸭和盐水鸭都是名声在外,当年民国时期也有不少著名的鸭子店,有些店到今天还特别火爆。据说当年中央大学的学生们经常喜欢出门去斩半只或一只鸭子,价钱也不贵,然后回来宿舍就着绍兴黄酒,高谈阔论,跟今天大学宿舍的聚会一模一样。
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请在微信、微博搜索"时拾史事"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