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赵梅如教授在《打开爱的生命盒子》里提到的观点,这个关于爱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也适用于亲密关系。
生活中和亲密关系中,很容易出现最亲近的人反而自私,甚至说出没有人情味的话,这时候我们通常会失望和愤怒,然而这并不能缓和感情,反而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针对于这个矛盾,赵梅如提出要用爱去化解,并可以通过做三件事,分别是:要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不要拿着"我是为你好"来讨爱;要放手也要放心,做到这三点,就能逐渐缓和矛盾,使感情变得亲昵和充盈。
有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女人,喜欢名牌包包和名贵的衣服,只不过买的时候挺开心,但买回后就有点不开心了,似乎觉得买完奢侈品后更不快乐了,让人很费解。
心理学家认为:正是因为她们本身不快乐,才想通过购买这些奢侈品,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和被宠溺,甚至是值得被爱的。
值得注意的是,只是她们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值得,但内心却并没有这样的自信,所以就会出现越是买买买,却会出现心灵空虚。
作者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潜意识中她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爱,所以通过买价格比较高的物品来弥补心理上的落差,也就是说疯狂购买本身就说明是缺爱的表现,或者说不相信自己能够被爱,所以用礼物的方式来弥补内心的缺憾。
就如同不信任自己优秀和值得被爱一样,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的无助。简而言之就是不相信自己值得爱本身,仅仅只是自己的潜意识中的认为,并非是客观事实。
这也说明:只有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的人,才能最终得到爱。
作者在研究和工作的经历中,总结出了这样一种循环:有家暴史的人,成年后也容易被家暴;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的人,也容易成为单身父母;不喜欢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但成年后我们却变成了跟父母一样的人。
这是因为潜移默化中,我们逐渐接受了我们曾经不喜欢和不认同的东西,从而变成了一种习惯。
比如说我们小时被父母打,而长大后我们又打自己的孩子,原因无非是因为: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写作业等。
所以无论是童年的我们,还是成年的我们,都不喜欢被人打,但是无论是上一代人,还是这代人,都不约而同抱着"为你好"的旗号去面对亲密关系或亲子关系,这时候看起来是以爱为出发点,但实际上却是以"绑架"的方式去传递爱。只不过这种粗暴的爱,不仅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反而引发了抵触和反感。
这就会出现矛盾,矛盾与冲突很伤感情,长期下来就会出现自私、冷淡,最后变得很没有人情味。
所以与其让最亲的人变得寒心,倒不如用爱去和解,而不是拿着"为你好"为借口,不断要求、恐吓或者咆哮。
这时候转换一种思维,用温暖的拥抱,或者专注的注视或者互动交流都可以不断修复关系,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就叫回应。
也可以说当一方生气愤怒时,我们要给予爱的回应,哪怕是一句:你辛苦了,都能缓解紧张的关系。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感情问题和矛盾,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这时候如果想要修复关系,不让最亲近的人失望,不断找到幸福密码,需要不断经营感情。
这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考虑问题,用商量的口吻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咄咄逼人的讲道理或争对错,换一种爱的语言去交流,这时候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讨爱",意思是内心对于爱的需求不满,所以才会用其它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愤怒、咆哮甚至是积累的争吵。
表面上看是情绪反应,实际上只是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才会出现冲突与矛盾。这时候要对身边的亲人做到两点:放手和放心。
放手的意思是给对方足够的空间,不要总是试图揣测和监督;而放心则代表着信任,这两种恰恰是对方最需要被承认和应该被给予的东西。
也只有充分做到放手和放心时,面对亲人或伴侣的讨爱行为,才能有意识给予及时的回应,这时候幸福自然就连绵不绝了。
所以说这三个认知的改变,既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也是情感相处模式的改变,只有不断改变才能逐渐打开爱的生命盒子,才能找到打开幸福的密码。
今日话题:你认为亲人或情侣感情变淡漠的原因是什么?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