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控区。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 对封控区进行全封闭管理,实行24小时巡逻值守,禁止人员进出,停止一切聚集性活动,严格落实居家隔离措施,每天进行健康监测,按要求开展核酸检测。对因就医、特定公务等确需外出人员,须经属地疫情指挥部同意,安排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
1.疫情处置。对于发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小区 (村)立即按照要求落实最小单元的封闭管控,确保所有人员"足不出户"。做好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密接的密接的隔离控制和转运准备工作。配合专业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环境采样检测以及终末消毒等工作。上门开展核酸检测。
3.环境消毒。加大环境消毒频次,同时做好垃圾、粪便和污水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
4.心理疏导。及时对居民(村民)做好解释工作,稳定居民(村民)情绪,消除群众的忧虑和恐惧心理。
5.生活保障。加强与社会力量、市场主体联动,落实生活物资供应、慢性病药品配送、应急车辆调配等涉及群众基本生活服务项目的应急措施。生活物资配送上门。
6.关爱服务。做好管理服务,积极回应合理诉求,由街道(乡镇)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严格落实对失能或独居老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散居孤儿、困境儿童、残疾人、孕产妇、特殊困难群体以及低收入家庭的关心、关爱,做好生活保障、心理疏 导和沟通联系工作。要将居家隔离人员、治愈人员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家属、医务人员家属纳入服务范围,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
(二)管控区。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居民以户为单位限次限时外出到社区指定地点领取或购买生活物资,停止非必要的人群聚集活动,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居民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按要求开展核酸检测,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立即转为封控区。对因就医、特定公务等确需外出人员,须经属地疫情指挥部出具证明并做好审核登记。
1.区域管控。社区仅保留一个出入口,实施查证、亮码、测温、登记等措施,非必要不外出,非本区域人员、车辆禁止进入。管控区内的居家隔离人员(次密接人员、集中隔离回家人员、治疗出院的阳性病例等),在每户的入户门,张贴十字封条或安装电子门禁。落实"五包一"包靠责任制,负责居家隔离人员的日常生活保障、紧急情况处置。"五包一"人员加强与被包靠对象联系,及时了解居家隔离人员的情况及需求,确保服务到位。
2.环境消毒。加大环境消毒频次,同时做好垃圾、粪便和污水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
3.心理疏导。及时对居民(村民)做好解释工作,稳定居民(村民)情绪,消除群众的忧虑和恐惧心理。
4.生活保障。加强与社会力量、市场主体联动,落实生活物资供应、慢性病药品配送、应急车辆调配等涉及群众基本生活服务项目的应急措施。居民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以户为单位安排1名代表,到村(社区)指定地点取回所购生活必需物资村(社区)做好生活物资保供工作。
5.关爱服务。做好管理服务,积极回应合理诉求,由街道(乡镇)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严格落实对失能或独居老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散居孤儿、困境儿童、残疾人、孕产妇、特殊困难群体以及低收入家庭的关心、关爱,做好生活保障、心理疏导和沟通联系工作。要将居家隔离人员、治愈人员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家属、医务人员家属纳入服务范围,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
(三)防范区。实行"强化社会面防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加大巡防力度,强化社会面管控,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居民非必要不离开本地。对因就医、特定公务等确需外出人员,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1.严格限制人员聚集,严格外来人员管理,继续保留一处卡口,安排执勤人员对出入人员采取测温、验码、戴口罩、查看核酸检测证明、登记等防控措施,出入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2.健康教育。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加强防控政策、防疫知识宣传,增强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引导养成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一米线"等良好卫生习惯,强化社会面防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
3.环境整治。强化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规范垃圾清运处理和污水排放,消除卫生死角。扎实做好消毒消杀,加大公共厕所、垃圾桶站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消毒频次。
4.重点场所和重点机构管理。督促指导社区内的单位、经营场所落实主体责任,落实防疫措施,确保社会稳定。对社区内的商超、餐馆等场所,坚持管理责任到人,严格落实扫码登记、佩戴口罩、通风消毒等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