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宗谱,源远流长。关于史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源于仓帝史皇氏。
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人叫仓颉。旧传仓帝是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造者。仓颉的后裔主要分两支,一支以仓颉的名字为姓,即复姓仓颉,后来省略为仓氏;另一支则以仓颉的职官为姓,即姓史(《元和姓纂》)。我旧家谱亦称吾史姓为"仓颉之后裔"。但真正有史料为据,史姓的始祖是西周的史佚。"佚"一作"逸",史是官名。史佚是西周的史官,《唐书.宰相世系表》对此也有过明确的表述:"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子孙以官为姓。"至于史佚的先辈是谁?据史氏宗谱,说是出于高辛帝喾,元妃姜原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生伯邑考,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v^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一生为人严正,《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武^v^商后,命太史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因此,史佚与周公、召公、姜公合称'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这一说法可供参考(见《中华姓氏谱——史》)。现存全国的史氏宗谱都尊西周史佚为始祖,西汉杜陵侯史恭为先祖,东汉溧阳侯史崇为一世祖。
史姓为当今常见姓氏,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百家姓排名63位,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左右。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以姓氏人口排居第八十五位。分布很广,山西、湖北较为集中,两省史姓约占全国汉族史姓人口的39%。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遂形成当地望族。据郭杰三先生主编的《重修定西县志》(手写本)记载,史氏一族明末由江苏溧阳迁来,主要分布在凤翔、御风、鲁家沟、青岚、李家堡等地。凤翔镇甘草地一脉,其子孙已遍布天津、_、兰州、江苏、浙江、广东等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者,如汉有名臣史丹,宋有词人史达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学家史震林等,举不胜举。史氏的家族文化源远流长,自汉武帝时期开始,有记载至今已经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至今族谱的世系严明,是我国除孔孟家族外族谱最完整的一家。孔孟家族自古至今均为皇室出资修谱,而史氏族谱是自唐以后,均为历朝历代贤明人士和在朝为官的族人发起修葺。最近几年,溧阳埭头、浙江宁波、山西平定、江苏泗阳、河北沧州、贵州六盘水等许多溧阳侯史崇后人相继完成了各自族谱的修葺。溧阳埭头是史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史氏故乡。
吾史氏宗谱,不仅仅是简单的谱系排列,在自西汉至清代,我们史家光宰相职就有23人,在明清进士碑篆刻的进士就达320人,整个封建社会我们史家共中进士539名。对于人口只占全国汉族人口,却占了中国2%的进士比例的这样一个姓氏,这只能用一句话解释:"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家谱在记叙本族辈人时,对于各代中的贤良之士,也都有简明的褒奖文字。望后人在阅读中,要学习他们的佳行懿德,而且发扬光大之,光前裕后,善莫大焉。
由于人事冗繁,续修工作多是忙中偷闲,历时多年,编纂人员付出了不少精力和时间。望几十年之后,能有族中德高望重者组织续修,使之承传不辍。万勿使族谱中断,被世人笑我史门无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