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92-1994年开始决定转向企业管理研究与教学这条路,转型之初就决定把研究"中国本土企业成长模式"作为核心脉络。在我内心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坚信中国企业能够成长为在全球市场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因此,中国管理研究也一定能够贡献其独特的价值。经过2年对文献的学习与梳理,我们得出筛选中国优秀企业的标准,并通过对1978-1992年间发展较好的中国企业公开资料收集,按照设定的标准筛选出5家企业进行长期跟踪研究,这5家企业分别是:宝钢、海尔、华为、联想、TCL。然后以这5家企业为案例,以国外10家优秀企业为对照,进行30年的持续跟踪研究,每10年做一次总结,看看30年中,这5家企业成长模式及其特点,它们成长的规律应该具有理论研究的价值。第一个10年的成果《领先之道》于2004年中信出版社出版。
我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随后留校讲授马哲课程八年(期间于北师大进修学习哲学与伦理学)。之后决定就读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学习管理学专业知识并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我认为还需要寻找到一个基于哲学或者价值观视角研究企业成长问题的导师,通过文献阅读,我找到了苏东水教授,他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首席教授,创立的"东方管理学"以及对泉州模式的研究和总结让我深受启发。我去拜访苏老师,向他请教我所做的30年研究计划,他认同我的想法,推荐我就读爱尔兰欧洲大学DBA,并愿意成为我的论文导师。找到了我学术研究的引路人,让我特别开心。这样我就同时开启了新国大课程的学习,以及跟随苏老师进行论文博士项目的学习和研究。
1999-2001年,两年的学习过程很短暂,但是非常充实,课程论文研讨与学习,都是复旦及上海高校的博导授课和主持,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苏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选定了以中国本土企业文化分析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通过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让我进一步掌握了一些研究方法论,理解了东方管理学的核心理念,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经认真研究并完成了近十万字的论文,通过了由7名博导、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考核,获得博士学位。这个阶段的学习为我的三十年研究计划奠定了基础。
2003年2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出台,执行时间同年9月,随后我才知道所获得博士学位未被认证。这段求学经历是在国家「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学历学位认证相关规定出台之前。对于苏东水老师让我读他的博士,至今我仍然感激,怀念苏老师带教学习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