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参与石窟寺调查的研究者和学生们也写下了很多生动的调查记,从这些文字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广袤的乡野中石窟寺所处的环境及现状,也可以了解到千百年间这里的地域文化是如何变迁的,当地的老百姓是怎样看待和保护过这些石窟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李见在调查记中写道:"2021年1月5日,我和彭州文管所的刘勇伟同志一起去灵石村摩崖造像进行调查。这是一次以出行学习为目的的远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天下午2点,我们开车至灵石村旁的一座山脚下,背着工具爬山。由于造像位于山顶最高处,且年久失修无人看管,山上完全没有了道路,满眼都是茂密丛生的野草,我们二人边走边用手扒拉出一条难以下脚的荒路。经过几个小时的扒拉,在山上晕头转向地攀登了几个山头,最终在一座山头的隐秘处找到了县保单位——灵石村摩崖造像……爬山期间最为惊险的是一群野狗不停地我们身后狂吠、追赶我们,与其说这是一次调查出行,倒不如说是一次调查历险记。"
四川大学石窟寺调查小组的一份调查记中写道,在走访一处名为舍身岩的石窟寺中,一位当地的老人家带着大家在山上七绕八拐才找到。好不容易找到了,结果却发现有门锁。虽然在铁门外也能看到大部分窟龛,但是终究不如近距离考察。
"为了能够尽善尽美的调查这座摩崖石刻,我们只能耐心的等待管理钥匙的人。已经记不得具体等了多长时间,但是我们到达舍身岩时还是下午两点多,离开时已经快五点了。在这个过程中,给我们带路的老爷爷很热心,山路难走,落叶遍地,潮湿易滑,他不停的提醒我们注意脚下,时不时停下来等我们,路上遇到采摘柠檬的村民们,也很热情的介绍,大家对我们的到来没有排斥,没有阻碍,有的只是对我们这些外人的善意和对拥有这么精美的摩崖石刻的骄傲。等待中老人家一直在向我们介绍目所能及的山水,虽然有些方言不大能听懂,但是能看的出老人家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些山水的熟悉,以及对我们的热情。正是因为他的讲述与眼前的风景,所以等待时也不觉无聊。目光所及处,自然风光是说不出的美丽,摩崖石刻也尽显它的魅力,身旁还有当地人述说着眼前景过去事,大家在一起默默听着看着,这样的场景怎不令人感动,心生欢喜。"调查小组的成员写道。
"在考查过程中,常常想起那句话: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也。我们的石窟寺专项调查不正是这样吗?四川省的石窟分布范围广,数量多,许多都隐藏在山林中,有些甚至于连路都没有,还需要特别熟悉的村民帮帮忙开路。晴天还好,下过雨后更是难走,许多队员都摔倒过。但正因如此,此次经历才显得如此宝贵。先人筚路蓝缕启山林,为我们留下珍贵的遗产,后人自然要栉风沐雨砥砺行,不让这些珍宝被埋没。"
在调查中,当地的文管所、司机、村民们也都对调查小组伸出援手,如"营山、广安调查小组"介绍,营山县文管所魏亚林主动联系到他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很多地方变动很大,为了联系到当地文化干部,花了大量的时间。"他每天陪我们一起调查,工作上和生活上给予了很多帮助。调查强度大,一天开车都要一两百公里,爬山的时间也很多,魏亚林同志还是坚持下来了。"
"广安市前锋区文管所吴思明所长全程陪同我们调查,吴所长大部分地方都知道,亲自带我们去,准备也很充分,提前打印了资料,图文并茂,做好极其详细的准备,路线规划的合理,调查效率很高。吴所长手头有比较紧急的有关西渝高铁的事情要处理,但还是抽出时间专程带我们调查。一天半的时间将前锋区十多个点调查完了,还担心时间拿捏得太紧会让我们很辛苦。其实我们很感谢吴所长周密的安排,让我们调查得很顺利。吴所长同时还很关心我们的生活。"调查小组成员介绍。
而行走在崎岖的道路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位负责人的司机,调查小组遇到的司机们会准时去酒店接大家,从不迟到,也会特地买水果放在车上。荒僻处的石窟寺,对情况"最门儿清"就是当地村民,如在调查金城山摩崖造像的时候,一位穿着拖鞋的老人就在雨天亲自带路。
鼎盛于唐宋的川渝石窟
《川渝石窟的历史与价值》一文中介绍,川渝地区石窟寺分布广泛,地点数以千计,造像数量巨大。早期石窟寺建造发轫于与北朝交流密切的川北地区,广元和巴中地区的早期石窟受中原北方石窟的影响较大。随后石窟寺建造深入到四川腹地,在得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中,历经隋、唐、五代的蓬勃发展,至两宋达到鼎盛,川渝地区遂成为全国晚期石窟寺艺术的中心。在此过程中,不仅逐渐独立于北方造像系统的影响,更发展出极富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造像题材和风格。不仅有题材丰富的佛教、道教造像,还有自成体系的xxx题材,以及数量众多的儒释道合一的题材。南宋之后,川渝石窟的修建由盛转衰。元明及至民国,川渝地区多遭战乱,但仍在多个地点延续有造
像活动,并多次对原有龛像进行过修缮维护。就其整体而言,两宋之后的川渝石窟已是盛况不再,逐渐显现出衰落的景象。
中唐以后,石窟造像由川北扩大到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腹地,尤其是绵阳、乐山、内江、资阳、大足等地。这时期的川渝石窟明显地形成了地域性的特点,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佛教石窟划分为广元石窟(包括绵阳)、巴中石窟、西蜀石窟(成都周边)等,隋唐五代的代表性石窟寺除了广元皇泽寺和千佛崖外,还有广元观音崖,巴中西龛、南龛、水宁寺,梓潼卧龙山,安岳卧佛湾、圆觉洞、千佛寨,大足北山,仁寿牛角寨、乐山大佛、夹江千佛崖等。
这个时期的窟龛开凿数量众多,造像内容丰富多彩,川渝地方特色已经展现。隋至唐初的造像组合出现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式,造像身后凿出浮雕双树,双树与窟顶相连构成背屏,并在造像身后表现出人形化的xxx护法形象。盛唐时期释迦、弥勒法图、西方净土变题材最为流行,其后释迦佛、xxx为主导的释迦三圣、西方三圣、观无量寿经变,千手观音经变、药师变、地藏与观音、毗沙门
天王等题材常见。xxx题材的造像在初唐后就少量出现,盛唐开始广为流行,并极大影响到以后的川渝石窟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