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父亲,与其用那些人云亦云或不知所云的诗句,我宁可用最朴素的语言去写我最朴实的父亲。就算语无伦次,却饱含真情!
奶奶在世的时候,父亲就是她的骄傲,我深信,如果有另一个世界或来世,这种骄傲依然永存。
奶奶总是喜欢有意无意地在别人面前炫耀她的儿子是吃国家饭的,是有粮证的,而告诉我的却都是父亲小时候所经历的不容易。对于一个字不识的奶奶来说,她也根本不记得父亲于哪一年出生,她只记得"父亲属兔,爷爷在三年困难时期被饿死的时候我父亲还不懂事"这些无需文化也能够刻骨铭心的事情。我由此推断,父亲出生于1951年。
在奶奶的五个孩子中,父亲是最小的一个,三个姐姐都出嫁了(其中一个还因难产早逝),大哥也成家了,据奶奶说在我父亲十六、七岁左右他们母子俩就单独立一个灶头了。虽然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都很艰难,但父亲还是爬山涉水地到县城读完了中学,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父亲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人。听说父亲曾经是有机会被保送去读什么军事医科大学的,文凭到体检都顺利通过了,但父亲考虑到奶奶独自一人在家就只能主动放弃了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后来,大队里面要找一个教书人,父亲就毫无悬念地上任了,从此就辗转于我们当地各所小学教了三十多年的书。
我有时候会想,人生真的很奇妙,如果父亲当时咬咬牙去读什么医科大学了,那么他的人生将会是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但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我"的存在。
类似的放弃,却不止一次。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哥还未就业,而奶奶的身体已每况愈下,一日不如一日。父亲考虑到我的母亲一人在家操持家务还要照顾病重的奶奶,父亲又放弃了最后一次去进修提升文凭的机会,申请调回离家很近的一所小学任教,这也等于是放弃了他最后一次晋职加薪的机会。父亲为这个家实在放弃了太多太多,但他却从不后悔。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父母养老送终,培养子女读书成才是他的责任。"
在小时候的我看来,父亲是无所不能的,他一直都是我的骄傲。
在我们当地设行政乡之前,已经当上了完小校长的父亲曾被借去公社当了两年的办公室主任,对于当官不当官的事我不懂,我只知道父亲办公室里那黑色的电话机,那不让我乱动的红头文件是那么神秘;而由父亲负责保管的那支半自动步枪更是让我感到莫名的自豪。看得出父亲也是特别喜欢那支枪,只要有空就把枪拿出来擦得锃亮,有时候需要在晚上走路到另一个村寨办事的时候,父亲总是会背上这把枪,这在我看来是最威风的事情。
遇到春节或哪家有喜事、丧事的时候,必定是要请我父亲去帮写对联或刻碑的,这也是让我极为佩服父亲的事情。父亲喜欢喝两口,但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那就是没有把别人请的事情做完之前是绝不去碰酒杯的(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父亲戒了酒,这是后话)。
在那个年代,邻里间发生点什么纠纷也会请我父亲出面去调解,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经我父亲调解之后,纠纷的双方大多都能心服口服,这更是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值得大家信赖的人!
让我感觉更为神奇的是我觉得父亲的钱包是永远不会空的,因为我经常会看到有邻居来和我父亲借钱,而父亲也从不会拒绝。在我哥开始上学后,每次给我哥发放生活费的时候父亲都会照顾到我的情绪,总是会给我一张两张小小的黄色的纸币,父亲告诉我说这种钱最厉害,因为上面有一辆大汽车。至于说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为了凑够我的学费父亲去求人借钱的事我是在工作后才知道的。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子里面大多人家都建起了漂亮的钢筋水泥楼房,老家那曾经让奶奶极度自豪的土木瓦房已经越来越显得破旧不堪,而父亲总是说"我这是智力投资,把娃娃培养出来比什么都强。"
在我参加工作几年后,父亲退休了。没课可上、没对联可写的父亲就一直和母亲在老家生活。我女儿出世后,我把母亲接到城里来照顾我的孩子,而父亲依然在老家不愿到城里来。
记得我女儿出世后的第三个月,正是寒冬时节。一个晚上凌晨2点多,我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父亲满头露珠的站在门口,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想秋洁了,进来看看。""秋洁"是我女儿的小名,而父亲是搭乘邻居的拖拉机来的。在我责怪父亲怎么大半夜还要冒着严寒来的时候,泪水却早已朦胧了我的双眼。也就是在那一次之后,我让父亲无条件地必须答应我到城里来一齐生活。
几年来,父亲也慢慢适应了城里的生活。要么陪一些老人打牌、要么到公园走走、要么外出旅游,而他最喜欢的还是陪我女儿做作业。虽然对城里的生活习惯了一些,但遇到老家亲戚有事或节假日我不用上班的时候,他还是要回老家去居住几天的,而我也只能随他,我也和妻子约定,每一年的春节我们必须是要回老家去过节的。因为我知道父亲的根在那,我的根在那。
看着父亲的头发一天比一天白,腰一天比一天弯,同样的事情说了一遍又一遍,我知道父亲真的老了。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也将老去,但看着我懂事乖巧的女儿一天天长大,我也就无所畏惧了,我想,这也足以让父亲感到欣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