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肉麻情词,虽没用一个爱字,却句句饱含深情。一开篇不见情,只是着力描绘一幅令人心醉的残阳晚景。如此手法,乃以景语写情语,实在高妙。纳兰不说一抹残阳,而说"一半残阳",是言残阳既残,还只是一半,顿时让人觉得莫名伤悲和惆怅。而"下小楼"三字,则暗示词人百无聊赖,甚至连楼都懒得下的一种慵懒、烦闷的状态。
词的上片次句,镜头逐渐聚焦到近景,"朱帘斜控软金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爱情男女,有一个意象十分重要,那就是床。但是还不能直接言床,而要言朱帘,金钩,实际上都是在透露词人内心对于爱情的深切渴望。这一种春愁和烦闷,是少年时代的男孩,都有深切体会的。
上片末句,写得也极为传神。这位少年,本来想要生发一些愁闷来,就如少年维特之烦恼,又如"为赋新诗强说愁",但是却不能够。因为"无绪",根本就没有人来撩拨心弦,即便说愁,也愁不起来。这个状态不是欲爱不能,而是连欲愁都不可能了。确实如此,少年时代的所谓愁,是那么敏感细腻,又无从言说。是愁,又似乎是强说愁,只有真正等到心上的人儿出现,才可能真正体味到情愁的滋味。纳兰先生把少年那一种空想的愁闷和惆怅,刻画得淋漓尽致,真是妙笔。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承接上片,那个撩拨心弦的人儿终于出现。"有个盈盈骑马过","盈盈"二字,简直是神来之笔,灵动而传神,将女子的美,写得如幻如梦,似神似仙。" 薄妆浅黛亦风流"则让人不免想起"浓妆淡抹总相宜"。
如果说,这首词至此,已经做到了从头美到底,那么最后的七个字,就可谓让整首诗的意境得到极大的升华。最后七个字,也毫无愧色地可以称作真正的点睛之笔。因此全词至此,都是主人公一人愁闷和遐想,虽然佳人出现了,但是也只能远观,无从亲近。最后一句"见人羞涩却回头",佳人羞涩但回头,给人以无限猜想,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