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28岁发动玄武门之变,即皇帝位。稳定国内局势,迅速改革行政单位,裁撤合并行政区,征集人才,精简官吏,整理法律,开始贞观之治。以区区200万户人口国力,开始筹谋击胡,逆势反杀,灭北扫西击南征东,并富强为世界第一强国。上述两个重大历史使命超标完成。
(1)汉武帝的最大成就是37岁时进行"度幕"作战,深入漠北,大破匈奴,霍去病将军封狼居胥,禅姑衍,(狼居胥山和姑衍山都在今乌兰巴托附近)从此匈奴远遁,"幕南无王庭"。但汉朝损失亦大,霍去病两年后去世,此后"久不北击胡"。
说白了,汉武帝没有灭掉匈奴,仅是狠狠打了匈奴一击右勾拳,把匈奴打惨了,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再到漠南侵犯。但后来匈奴缓过劲来,又频繁入寇。
53-66岁,汉武帝晚年与匈奴作战持续失利,赵破奴全军覆没被俘,李陵力屈投降,李广利兵败投降。至汉武帝崩,匈奴仍为心腹大患。
(2)朱元璋大帝时,在岭北之战时兵锋曾达漠北,这是其在位时兵锋最远的一次。但因中路、东路军失败,使得大明本就稀缺的骑兵损失殆尽,短时间内彻底失去了主动攻击北元残军的能力。北元军队虽然在岭北之战中给予了明军重创,但当时的北元已是日薄西山,虽然对明朝展开了一系列的主动出击,也仅是小打小闹,就算扩廓帖木儿强悍,也回天乏术,难以对明朝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因此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和北元再无大规模的征战。朱元璋养精蓄锐15年后,派蓝玉追击北元残余到捕鱼儿海。(注意,捕鱼儿海不是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而是内蒙古和外蒙古边界的贝尔湖)。
但元顺帝被也速迭儿所杀,也速迭儿大汗世代居住于草原,有浓厚的蒙古文化背景,他们与早已丧失了当年蒙古铁骑勇猛的北元不同。加之很多原降明的蒙古贵族反叛,蒙古高原迅速成为蒙古人的天下,明太祖以内蒙古环圈设卫,修长城抵御。曾命周兴击败过也速迭儿,追到彻彻儿山(今内蒙古赤峰附近)。
(3)朱棣大帝率五十万大军亲征,在斡难河畔和兴安岭取得大胜。4年后第二次亲征胜利,但明军以五十万之众对付约三万人的瓦剌军,却打得异常艰苦,明军虽胜,而双方杀伤相当。后来三次亲征所获甚微,明成祖崩于归途。明成祖兵锋一度达到漠北,但从未占领控制蒙古高原。
唐太宗先灭xxx厥,再灭薛延陀,彻底征服并控制蒙古高原,对整个蒙古高原北到贝加尔湖流域设立州、府,将部落私兵改为帝xxx制。
灭薛延陀后,回纥等全体部落觐见天可汗李世民。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入贡,乞置官司。敕勒诸部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千人,咸云:"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同年,贝加尔湖结骨部落觐见并归附天可汗李世民。
翌年,唐太宗在蒙古高原各区域设府州,诏以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多滥葛为燕然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为皋兰州,斛薛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田州,契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林州,白为置颜州。以阿史德时健部落所在地设置祁连州,隶属于营州都督。以结骨所在地(贝加尔湖流域)为坚昆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以契丹之地置玄州,隶营州都督府。将契丹本部改为松漠府,设峭落等九州。以奚族本部为铙乐府,设弱水等五州。营州设置东夷校尉官。以白别部所居地为居延州。在中亚草原、巴尔喀什湖一带设置瑶池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
以下为唐太宗疆域图,其中车鼻可汗在太宗生前已生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