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爸爸给你煎了一块牛排,看你吃得美滋滋的,爸爸很高兴,但其实爸爸当时也比较馋,也想吃,但考虑到家里经济压力大,就咽咽口水上楼了。"
而女儿对他说,你现在应该好好上班,而不是想着牛排。
这个时候,父亲还对她说,小时候家里买了牛奶、面包,爸爸妈妈都不吃,只给你吃,如果我们都吃,就买不起房了。
而他女儿也只是关心自己的父亲有没有好好工作,能不能出钱继续供她读书。
如果只是批判孩子白眼狼,便失去了这件事对我们父母的大半意义。
虽然有人对待感情敏感一些,有人迟钝一些。但是,同理心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把女儿养到这种程度,父亲如此卑躬屈膝,像个奴仆一样被女儿教训,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父亲虽然已经很可怜了,可是我依然要忍不住从父亲这个角色说起。
这个父亲对女儿说的话,想吃牛排却没吃,咽咽口水就上楼了。
可是,他感动的只有自己,女儿显然没有任何触动。仿佛他就不应该吃牛排。他不吃,是正常的。
"小时候家里买了牛奶、面包,爸爸妈妈都不吃,只给你吃。"
所以,父母不吃是正常的,她不会感觉到内疚,也不会心疼父母。因为她认为这是父母自己的选择。
上次女儿吃水果,碰到一个不太好的,拿了出来,随口说道:"妈妈,这个有点烂了,给爸爸吃吧。"还有一次她的饭菜吃不完了,我说:"如果能吃完就吃完它,放到下一顿就不好吃了。"
后来,她自己意识到这一点,问我:"妈妈,为什么一遇到不好的东西,我就想给爸爸吃呢?"
因为每次有剩饭,都是老公解决。老公即使第一个坐到餐桌旁,也会先拣小的、破的吃,把好的留给我和两个孩子。即使是新鲜花生,他知道我喜欢吃成仁儿的,他就把小的瘪的挑拣着先吃了。
所以,长年累月下来,孩子们看在眼里,就会下意识地认为:"爸爸吃不好的"是正常的。
不是孩子不懂事,只挑好的吃。而是老公太细心,非要把好的留给我们。
只是,我老公做得远没有这个事件中的父亲做得过分。而且,我的观点很明确: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哪怕我们只是尝一点点,也要参与其中。
这样,孩子才能从小建立一个认知:"爸爸妈妈值得和我一起享用最好的东西。"
无论我们对孩子付出多少爱,都不过分。但是,方式一定不要错了。否则,孩子回报给你的,你可能承受不起。
看网上他们父女俩的这些交流信息,让我有个感受:父亲越说自己惨,女儿越觉得父亲无能。
她让父亲努力上班赚钱,好供她上学,是否意味着因为她父亲赚得少,所以活该不能吃牛排。她或许会想:为什么你不能多赚些,多给我点儿钱,也给自己多赚一份牛排出来?
孩子小时候被没有底线的满足要求,长大以后没有底线地朝父母索要。——这条路,很多溺爱孩子的家庭都走过。到头来,父母辛苦一生落下N多埋怨,子女得到很多依然无法满足贪婪。父母和子女,无一人能得到幸福和真正的快乐。
这是个"双输"的局面,却依然有很多父母在飞蛾扑火!
如果你无法确定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是溺爱,可以邀请几个家庭一起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看一看别人的父母都是怎样和子女交流的,听一听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对父母说话的。
一旦意识到自己没有被孩子尊重的时候,就要及时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了溺爱,然后及时回头,尽早止损。
这种调整,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回到正确的育儿模式,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地长大。
我第一次意识到没有被女儿尊重,是在她理直气壮让我给她拿筷子的时候。
当我看到她的态度,有些吃惊,事后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因为我给她拿惯了,导致她以为这件事应该我去做,才会如此。
从那次以后,每次吃饭,擦餐桌、拿筷碗、端饭菜,都是两个孩子做。
我们在付出劳动承担家庭责任的时候,要懂得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也需要承担对应的家庭责任,而不是一味地索取。
而且,孩子在"付出"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远远大于"索取"。
女儿第一次做西红柿炒鸡蛋的时候,看着我吃得香,她的笑容是非常灿烂的,成就感满满,觉得自己超厉害!这种感受,远远比我给她炒一盘西红柿炒蛋要好得多!
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多多体会努力和付出给自己带来的价值感,这样的话,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婚姻里,他都能愿意承担自己的那部分责任,认真做好它,并享受过程中的努力和完成的喜悦。
当孩子把价值感只放在"索取"上,那么结局一定是悲惨的。
富养儿女不是指物质上的,更不需要父母多么卑躬屈膝、忍辱负重。富养,更多的应该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