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说现在是数字化时代。那么作为技术性的支持,数字媒体又发挥着什么样的功能呢?一切都开始数字化,电视、电脑、电影、媒体、大众传播,连日常用品都在趋于智能化。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那么当数字媒体悄然走入日常生活,人们开始享受数字媒体所带来的便利,数字媒体是否也将艺术带进了大众的生活呢?当艺术带进了先进的领域,动画、动漫、特效等一系列有数字媒体所带来的更唯美、更刺激的视觉饕餮盛宴,当然也更加虚假、不真实,因为一切数字媒体等技术手段都能仿生的做出来,假的真,真亦假,像鲍德里亚的拟物拟像仿生一样,究竟我们生活在真实还是虚幻中呢。数字媒体在主宰着核心。现在艺术也多有数字媒体在左右其艺术形态,所以就有人说,现代艺术是一只丑陋的青蛙,等待着公众认可这公主的一吻,一边魔术般的变成迷人的王子――一个社会明星。哗众取宠的小丑还是更加深奥的虚幻抑或是真实呢?终究数字媒体在现代艺术的发展在究竟是艺术发展的终结还是新纪元呢?
电影作为一个继往开来的艺术手段,它有着再现和还原历史、记录现在、幻想未来的功能。从1905年第一部影片在中国出现开始,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不停地大力发展这个最有噱头的产业,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努力,无论是从技术、特效特技、音响、片质还是片量,都有了一些提高。虽然经过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的不懈奋战并未赶超欧洲英美等世界其他国家,但是国内几代导演以及许多的电影爱好者队伍,在政府不断的所谓政策扶植下,还是将国内电影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下去。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电影也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在世界电影史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蒙太奇的介入与发展,法国新浪潮等一系列的永不停息的运动,革新与发展并存的文化主义进程加速电影产业的不断进步,如现在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等规模化流程化集中式的电影文化的发展迫近炉火纯青,再加之一系列当代数字媒体技术,那么其影像的革新必然会涉及未知领域的探索,一改未来社会或者是虚拟社会的结构,对于数字媒体给电影艺术带来的是终结还是新纪元呢?首先我们先分析电影及其存在的意义。电影,作为承载艺术的方式,只有电影能够将真正的艺术带向广泛的观众层面,只有电影能够说出许多人心里想说的话,理由很简单,因为电影能够提供给群众几近真实的东西,而唤起其情感的共鸣。达到感情的交融与实体的感性,影像的生动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比拟的。某人曾把研究电影分为四种方式:电影批评;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学。
从第一个角度来说,电影批评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从一个片子的筹备开始到剧本定稿、海选演员、实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以及票房,无时无刻不在各种争议中风生水起,长期不断的充斥着娱乐新闻,而丧失了文化艺术特性。就技术来说,一个影片的花费除了演员外最多的就是特效和后期制作了,数字媒体技术的高低决定了其花费的成本,当然也决定了这部影片的观影上的视觉感受,以及部分决定了票房的高低。据悉,张艺谋拍《英雄》的时候,最后定片是不满意,其中调整一场戏中主角衣服的颜色花了数百万,在最近其新片十三钗里,前期宣传中最大的噱头不是南京那一段伤感的民族耻辱史,而是在影片中他将邀请世界上最强大有名的战争爆破制作组来制作出最恢宏的史无前例的战争场面。令人深思,一部电影究竟是想表现什么呢?耗资数亿,劳民伤财的举动到底是在做些什么呢?赚钱,导演当然是赚了,135个国家同时放映,票房收入远远超过投资,并洗刷了拍"三枪"等前面几部拧巴影片的骂声,又一次声名鹊起。第二个角度是电影史,数字媒体艺术的参与无疑是将电影推向了又一新高潮,其技术将电影更加形象化、虚拟化、模拟真实化,计算机的后期制作合成模拟使得人们可以任意的转换,改变角色定位时空,连时间轴都可以转换的虚拟世界,是电影史上彻底的发展,一部影片可以不借助任何演员用flash、动画或3D人物的塑造来阐释电影本身的故事,当然人类也就更进一步地活在虚拟世界了。第三,从电影理论上讲,电影就是一面镜子真实的虚拟写照,它倾注电影人的人生观、核心价值观,包括哲学、美学、结构学等等一系列现实的社会动态。在镜像反应上,让人得以欣赏自我以及非自我的表象,真实也好,虚构也罢,一定的理论以及事实基础的再构,是美学等一切学问的演合体,甚至在有些时候充当了政客、历史导师甚至心灵世界的载体。在这样一种理论,假亦真的故事情节里,是什么决定了其发展的另一思潮?是数字媒体的又一次介入。当有媒体之时诞生了电影之日,当数字媒体再一次掀起狂潮,以其宏大和真实无法模拟的影像视觉制造来模拟一个虚拟的社会,像《matrix》三部曲,将让・鲍德里亚的《拟物与拟像》搬上银幕,神经漫游者似的外太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等问题,淋漓精致地引发了一些人类社会哲学等诸多问题,以及佛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文明的融合运用,三位一体,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认识自己;萨特的存在主义,先知的预言;拉康的人类镜像,阶段的表述。一种存在与主体又同时给予主体的象征物,康德的追寻至善。人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迫近选择,在选择中来决定自我的存在。那一次次颇具象征意味的宏大的数据流都是数字媒体在作祟。整个影片在20世纪能震撼世界引发人类的又一次思考,全是数字媒体的功劳,当然在诸多美学、哲学,乃至宗教学的背后,这拟物拟像的数字媒体制作又将人类推向另一思潮,活着的社会到底是否真实……今天的我们到底活在明天的历史里还是昨天的未来,是时空的斗转星移,还是空间的错觉,我们是否是真实的世界,数字媒体能将一切虚化,将一切控制在数据间,人的生活就是一系列不停重复的数据,那庞大的数据流终究给人以是否真实的疑问感,是否有这些世界。在电影里数字媒体技术能帮你实现一次又一次梦想中的世界、社会。你是否会活在这个世界里呢!或者有一天你真的对这个世界厌倦了,那就跟人类活下去的另一选择。终究还是生存,还是理想,还是现实,那些或真或假的虚拟世界能保护我们?似乎那个世界真实的存在,只是我们还未探寻到的另一宇宙,或者那些理论,以时间研究为基础的影片,就是人类的未来。
当然数字媒体在电影运用中的作用不仅在于思想的拟实据现,倾吐一些思绪以及表达,当下更在于寓教于乐,娱乐大众或震世惊俗,仿佛它更是大家娱乐的佐料,尤其是数字媒体所带来的视觉享受,2D平面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3D已经走入影院,它还将走入千家万户,当然以后还会有4D、5D等等多维多角度的视觉盛宴,一定会有社会及市场的需求,以及人类的害死猫的好奇心的趋势,当然也同样是因为数字媒体导致了电影人对技术之外的其他方面的轻视,才会出现《龙门飞甲》故事0分,特效技术100分的愤怒评价。在更加真实的感官中似乎应该记得还要有其艺术的特性在里面,否则真就丢了艺术。电影更加感官化、真实化、拟像化后的其艺术性的终结。
当然故事思想性是必然的因素,但也不是说明放映的电影、电视剧就一定要有其非常深刻的内涵,非常沉重东西的展现,笔者不赞成深刻沉重的东西就一定非要以沉重的表现方式去展现其艺术的形态,也可以很轻松。人说未必是所想,电影人所展现的东西是用心来决定的。当然如果电影要在数字媒体的拟化下走向艺术的终结那就没有什么能在数字媒体中继续其艺术的本真了。
例如,媒体、新闻、报道、时刊、杂志、书籍、广播等等,连华南虎的新闻图片都是做出来的,那些实时性的文字和叙述还怎么求其真实性呢。所以此处的数字媒体既能使得消息得以传播,但又在误导和迷惑人们的视线,当然其中存在的艺术性不仅仅在此,修图造视频,不仅仅有其美化的作用,有时似乎还有着一些谋略手段,甚至充当着政客的角色,打着为了公平,为了和平的幌子招摇撞骗,将其艺术的时效性骤减后剩下来的还是什么呢?人心的叵测,社会的动荡,人们安全感的递减,所以此技术在这里的运用如果一味地持久下去将必然面临艺术在此处的终结,艺术并不是没有丑陋的展现,而是不在于恶的承继。
数字媒体不再是一个只有科学家才探索的领域,它不是只有宇宙飞船才有的功能,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家每户都能使用的产品。家用电器、电脑、手机、电视等等都在趋于智能化,更先进,更方便,更智能,它们的运用使得人们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享受或者去创造更多。如乔帮主的一系列苹果产品将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然而其不仅在于便利,而且还有昂贵金钱的符号,那么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暴涨的虚荣心作祟下,使用苹果不在于其极其便利的发明,当然笔者认为在国内苹果机并不是很方便,而在于其炫富闪耀的所谓资本方式,那当产品本身不再是产品,它既丢弃了其使用的价值,也丢弃了它作为产品的艺术性,那它何其美,又何其艺术呢?
匆忙的人群只认识产品的时效性或许还带有一些便利性而忽略了其艺术的特性,必然伤心的是创造它的这群人,还有这些懂得欣赏艺术的人,眼睁睁地看着艺术在数字媒体这个神奇的代名词的掩映下走向终结。当然也并不是万分的坏处,因为生活不同,每个人都有其生活的方式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