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客观的说,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朝秦暮楚之人,从中窥见巧取利益的良机,那是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富贵荣华,白玉为堂金作马,是他们人生境界的写照。但孔子却始终坚信道德的力量。他无法否认礼崩乐坏的事实,但恰恰是礼乐伦常的崩坏让坚信道德力量的他看到了,有德者惺惺相惜的可能与齐心协力的必然。一句"德不孤,必有邻",既是他饱览世事后的总结,更让他眼中的风景成为整个黑暗世界中的希望,令世人视野随之开阔,境界不断提升。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客观世界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人,却能因不同的视野与境界,看到不同的风景。
同样是政敌_,北宋名臣鲁宗道和李谘的所见所感便完全不同。面对政敌曹利用被无理罢官,鲁宗道看到的,是程序的不公以及曹利用功大于过的政治成就。那是因为,鲁宗道的视野聚焦于国家治理与社稷兴衰,其境界根本不在个人得失。反观李谘,却误以为鲁宗道会因曹利用被罢官一事而得偿所愿、心满意足,视政敌_为人生一大幸事,其视野、境界尚停留在私人恩怨层面,较之鲁宗道,实在判若云泥。
这样说来,多少有些沉重,让人误以为视野与境界,非圣即贤,与普罗大众无甚关联。其实不然。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对梦想的见解,也能反映出不同的视野与境界。青年作家蒋方舟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位报社社长的儿子读完世界顶尖名校后,居然要去当西餐厨师,说这是自己的梦想。面对这一客观事实,蒋方舟无法理解,甚至想要表达对社长的同情。但那位报社社长的反应却完全出乎蒋方舟的意料,他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十分自豪。究其原因,蒋方舟目力所及的梦想往往与成功有关,与财富有关,她过于功利的生命境界使得自己无法看到那位名校毕业生人生选择后的独特风景;而那位社长的自豪足以说明,他的视野与境界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成功,而更看重梦想对生命本身的满足。
由此可见,视野的拓宽和境界的提升绝非圣贤伟人之专属,反而是每个人生命的必修课。越是客观世界无法改变,一个渺小个体的主观视野与境界,他的内在与修养,就越能发挥调节生命、掌控人生的作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洪流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收获属于自己的风景。
泰戈尔曾说:"世界以痛为吻我,要我报之以歌。"这不仅是因为他有诗人的浪漫,更因为他有足够的视野与崇高的境界,能洞悉荆棘背后的风景,能看到痛苦背后的价值。正如蒋方舟所说,一个忠于自己梦想的人,如同在黑夜中健步如飞的人。这样的人,眼中所见的,必是他心中认定的风景,故而,心无旁骛,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