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 成书过程
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3. 作品风格
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
1. 诗人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2. 经典名言
①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② 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③ 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⑤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⑥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点拨】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诗歌一开始,作者就精心选取了三个色彩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为读者勾勒了一幅鲜明、和谐的画面。在以上静态描绘的基础上,又以"草原上流着",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而用"乳液"来形容烟,将烟的清新、流动等描绘出来,可谓神来之笔。
于是,第二节开头,诗人似乎也忍不住,直抒胸臆地赞叹:"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结尾句"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蕴含深刻的哲理,"黎明"象征新生的力量,"灯光"象征衰落的力量,旧事物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新事物的脚步的。
【点拨】1938年初,诗人从阴冷的武汉来到了战火日渐逼近的黄河岸边,写下了近十首质朴而凝重的小诗,《手推车》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二十行,勾勒出一个真实的令人为之心碎的情境。全诗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每一个准确而沉重的词语都蕴含着历史的、苦难的真实感,它们如手推车那沉沉的独轮辗压在读者的心灵上。
【点拨】这是一首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中诗人化身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歌唱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接着进一步描述鸟儿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
诗的第二节,诗人笔锋一转,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年代里一切爱国志士对祖国最真挚情感的告白。
【点拨】
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被迫搁笔二十余年,1976年又重新执笔。在这首诗中,他沉痛回顾了自己被流放"失去的二十多年的辛酸岁月"。在诗歌里,他把时间比作失物,比作纸片,比作气体、液体、固体,最后更巧妙地把时间比作是朋友,当你想起他的时候,他已不在人间。读者阅读这首诗,一方面触摸着作者内心的沉痛,另一方面也会激起"岁月匆匆,往日不再"的情愫,警醒自己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1.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请结合具体的诗歌,说说土地凝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太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答案:"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人民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我爱这土地》等)"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向太阳》和 《黎明的通知》等)
2. 艾青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是谁?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大堰河是作者的乳母。
答案: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4.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鱼化石》。这里诗人借助鱼化石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答案:由艾青出生封建家庭以及这句"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对革命的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5.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6. 艾青于1910年阴历2月17日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家里不喜欢这个"克父母"的婴儿 ,就托付给乳母——"大堰河"收养,然而这个妇女却十分疼爱他。
7.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选自《我爱这土地》。试分析此节中作者如何将全文推向高潮?
答案: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8.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选自《我爱这土地》,此节中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9. 荫路种夹竹桃,我还是第一次听见.平常所见的夹竹桃都是种在大花盆里,只有一人高.种在街上,那该有多高,而且花要比杜鹃大得多,条条街上都种了夹竹桃,该有多美.于是,我的脑子里,湛江和夹竹桃就连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我对湛江久久地响往。出自艾青的散文《湛江,夹竹桃》.
10.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11.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12. 艾青的《太阳的话》全诗运用那些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拟人的修辞手法,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亲切,更容易与读者亲近。
13.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性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忧郁",我们叫它"艾青式的忧郁"。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国家、人民的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使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但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定的信念。作为一个始终为民族摆脱种种枷锁而写作的歌者,艾青的"忧郁"情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客观现实、主观心情和象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