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开《随园食单》这本书,就对被各种食材占据的目录所吸引。吃对于人来说,真可称得上是一件大事。古有"民以食为天"的俗言,今有"人是铁,饭是钢"的警句。吃得饱是基本,吃得好是享受。食物如果只是用来填饱肚子,无可厚非,但是总显得浅薄。文人士大夫对于食物的追求远远高于寻常人等,他们在追求果腹的基础上,也会追求更高标准的色、香、味的审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贵族阶级整日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之下,他们更加寄托于精神世界,放浪形骸,在饮食方面也显得奢侈无度。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于制酒、制酱以及烧制各种食材总结了多种方式,且对于食材的选择也极其严苛。
"共厨者,子鹅百日以外,子鸭六七十日,佳。过此肉硬。""凡作鲊,春秋为时,冬夏不佳。寒时难熟。热则非咸不成,咸复无味,兼生蛆;宜作裹鲊也。取新鲤鱼,鱼唯大为佳。瘦鱼弥胜,肥者虽美而不耐久。肉长尺半以上,皮骨坚硬,不任为脍者,皆堪为鲊也。"
在《随园食单》的"须知单"中,对于作料、调剂、火候、器具、上菜、选用等等都做出了精细的说明。袁枚在《选用须知》中就写道:选用之法,小炒肉用后臀,做肉圆用前夹心,煨肉用硬短肋。炒鱼片用青鱼、季鱼,做鱼松用草鱼、鲤鱼。蒸鸡用雏鸡,煨鸡用骟鸡,取鸡汁用老鸡;鸡用雌才嫩,鸭用雄才肥;莼菜用头,芹韭用根,皆一定之理。余可类推。
每个朝代对于食物的追求都格外精细。满清时期,世人对于吃的追求,可以透过曹雪芹的《红楼梦》描绘的大观园缩影之中窥见一斑。《红楼梦》中描写到的美食多达一百六十多种。"泉溲色发兰苕绿,饭熟香起莲瓣红"的碧粳香米作为贡品,不仅色泽美丽,而且营养丰富。"解暑汤""合欢汤""火腿鲜笋汤""洁粉梅片雪花洋糖"……应有尽有。在《红楼梦》中,吃也会和文相结合,尽显贵族家庭的奢华和文雅。《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就写道史湘云邀请贾母、王夫人、宝玉以及众姐妹吃蟹、品茶,而后众人又开始关乎菊花诗词的创作。吃蟹吟诗抒情讽刺,真乃人生一大幸事。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日,食物对于我们来说早就不是简简单单填饱肚子而已,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以及记忆的传承。而对于食物的用心烹调,已然是生活态度的显现。烹饪食物再也不是劳作,而是享受。在古代,烹调食物系庖人所为,庖人即我们现代所说的厨师,虽不乏地位较高的时期,然而大多时候庖人多属社会边缘人群,视为贱籍。《庄子•逍遥游》中称:"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此句中其实隐隐透出对于庖人这个职业的蔑视之意。庖人多为官员或大户人家服务,以自己一技之长挣扎在后院厨房之中。庖人对于食物的付出也只是为取得自己安身立命的资本,尚无享受可言。而今,做菜下厨早已不限职业,也不限男女。"君子远庖厨"——这被古代男子奉为警世格言的句子,早已不符当下社会。
刘一帆:所谓顶级料理,是让你吃完了会有印象并且印象深刻的食物。
刘一帆是我很喜欢的一位美食家,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所谓顶级料理,是让你吃完了会有印象并且印象深刻的食物。那些能登上大雅之堂的顶级料理,因为有酒店精美的装潢、精细的服务甚至精致的餐具做陪衬,让你可能还没有品尝就会信服它。他认为真正能够打动食客的才是顶级料理。当我们品尝美食的时候,其实是在对心进行食疗,食物的治愈力量,才是魅力所在。
食物传达的并不仅仅是美味,更重要的是一种记忆。我爸爸算是一位老饕。我曾经问过他,在他的大半辈子中,品尝过的最美味食物是什么。他的答案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不是什么海鲜大餐,也不是什么传奇名菜,而是几块用盐水煮的油豆腐。在他对于美食的所有记忆中,这个是让他最难以忘怀的。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家里条件很差,一碗干菜就够全家人吃几天了。那时候爸爸生病,奶奶咬牙买了几块油豆腐给两个孩子改善伙食。我爸和我叔两人中午一共吃了一块,再也舍不得吃了,想着留到晚上、明天再吃。本来满心欢喜盼望着晚饭,谁知下午的时候,藏在柜子里的几块油豆腐全被野猫叼走了。那是他小时候第一次为几块油豆腐哭。他说,现在想来也很好笑,如今再也不会为吃不到几块油豆腐哭,但是也找不到记忆中油豆腐的美妙滋味了。
做菜可以享受最细微的生活,生活也就是如此的简简单单。一个厨房,就是一方天地,从食物挑拣到烹制,把握每个细节,慢慢完成所有步骤,再将成果给食客品尝,他们的肯定也是自己收获的幸福。生活就是一个烹饪过程,油盐酱醋的炒制就是情感的升温。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做菜味道,每个孩子步入社会,远离家乡,心心挂念的也是家里特殊的味道,那是温暖的烟火气。
食物的搭配,食谱的撰写都是一门大艺术。相生相克的食物不能合在一起烧制,古已有之。在选择辅助的搭配食材时,要与主食材配合得当,相得益彰。例如在"杂牲单"对于羊羹的描写:"取熟羊肉斩小块,如骰子大。鸡汤煨,加笋丁、香蕈丁、山药丁同煨。"羊肉是属温热性质的肉类,而笋属于较为寒凉食物,在烧制羊羹时加入笋丁作为辅助食材,可以起到中和作用,对于人体健康有促进作用。鹿筋也是性属温热的食物,在烧制鹿筋时,也要适当加入冬笋作为中和。同样,荤素搭配其实也是一种中和,在食单中处处都能看到。肉类烹制都会加入蔬菜,而对于蔬菜的炒制,也会加入各种肉类予以辅助。让身体营养时刻保持均衡状态。
《随园食单》里尤其值得一观的是点心单部分,比如粽子。
袁枚在书中还提出,食用也需要保持中庸之道。在食单的"戒单"一章中,他对许多过犹不及的现象提出了批评。要戒耳餐、戒目餐,不一味贪图食物名贵,不追求浮华贪多;要戒暴殄,不任意糟践残害,要懂得珍惜积福;要戒纵酒,要懂得品酒和酗酒的差别。
饮食必守中庸之道,同样生活亦是如此。面对纷扰世界,学会用一颗淡然的平常心去对待世间万物,切忌急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切忌慢吞,人容易滋生懒惰。谨记:食不过饱、住不过奢、劳不过累、懒不过堕、怒不过度、名不过求、喜不过欢,恪守"七不过",寻生命本真意义。
食物烹调手法的进步,在体现着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是一种文明的演变。烹调起源于火的发现,当原始人类学会将鲜肉用炭火烤制成熟食,就已经体现出整个人类社会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蒙昧时期,走向了文明。《周礼•含文嘉》中就有记载:"燧人始钻木取火,炝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充满智慧的人们掌握的制陶工艺,也带领着人类步入了历史新时期——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陶器已然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从单一的用火烘烤食物,衍生出了煮、熬、蒸等新兴烹调方法。夏商周时期,青铜器问世。青铜器外形精巧,多用于装饰筵席,也同时体现了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气质。基本的烹饪理论和饮食养生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汉以来,铁器的发明使用,使烹饪发展进入到了铁烹时代。到满清时期,烹调技艺已达到整个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烙印着特殊民族色彩与文化价值的满汉全席是中国作为一个饮食大国不可或缺的珍宝。在《随园食单》中,烤、煮、熬、蒸、炒、炸、腌、焖、炖、卤应有尽有。单就对鸡肉的烹制,就有炒鸡、蒸鸡、酱鸡、煨鸡、灼鸡、卤鸡、糟鸡、炖鸡等各异的做法。从野蛮蒙昧到文明时期,食物烹调技艺的发展也是如影相随。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品尝饮食,尝得的不仅仅是它本身的味道,更齐全了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