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误解大多都由朱熹对"时"和"习"的注解上缘起。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这样,朱熹把"时"解释为"时常","习"解释为"温习、复习"等意思。
这样的理解当然成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学者熟""其进自不能已"。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术权威"的不怒而威下的"我们的理解与言说"。
我一直有个疑问,不断地温习、复习真的能够给人带来持续的快乐吗?也许,只有那些不断给人带来"成就感"的事情,才可以不断巩固和强化人的快乐和心怀喜悦的感受。
杨先生在《论语译注》一书的"注释"中,对"时"和"习"的考证就很有深意。
时——"时"字在周秦时候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
在这里,杨先生似乎是在学术层面上对朱熹老夫子的批评。
习——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
所以,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个句子理解为:学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到了,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换言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让我们快乐美食使人快乐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