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夜色将可阑可残月仍挂天边。
8.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13.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 《商山早行》
14. "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15. 这几只小鸡绒乎乎的,羽毛短短的,密密的,一个个像小棉花团似的。
16.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曹雪芹 香菱咏月·其三
20. 一群绒乎乎,圆墩墩的小鸡跟在母鸡身后,时不时停下来,用尖尖的乳黄色的小嘴啄一下,然后快步奔向母鸡,像一个个小绒球滚来滚去。
23. "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而且这种愁思,乃是由砧声(即妇人们在月夜中的捣衣声)所引发的。这里隐曲地传出达了香菱对远在江南的丈夫薛蟠的思念之情,因为薛蟠虽然与她并无谐和恩爱之情份,但从名份上来说,他毕竟还是她的丈夫,何况香菱除了他以外,并无一个亲人。接下的"半轮鸡唱"一句,仍然以景托情,则此时因见时光流逝而尝尽了不眠滋味的这位女诗人,便把满怀的愁绪,一腔的心事,尽托付这默默无言的半轮残月中,使客观的"月"与主观的"情"得到有机的融合,达到了诗美学上所谓"不隔"的艺术境界。
25. 这些小鸡都特别美丽。它们有着各色各样的茸毛,有着小巧玲珑的嘴巴和小鸡爪。在阳光的照耀下,就显得更加可爱啦!
26.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27.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32.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3.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34.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7.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38.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 《归园田居》
39. 小鸡的眼睛和绿豆差不多大,鼻子像两颗芝麻一样,嘴巴尖尖的。身上的毛短短的、密密的、一个个像小棉花团似的。
41. 小鸡可真有趣呀!它吃食的时候东看看西看看,看到食物就叨,像一个磕头机。
42.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43. 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
45.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