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语句出自《屈原列传》,全句是: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5.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7. 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8. 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9. 背诵第三段,并且在理请层次的基础上熟练默写。
10.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14. 理请全文脉络,品味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材与构思的精妙
18. 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4. 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
26. 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27.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32. 2021年江苏无锡高三下学期高考一模《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5. 2021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三)《屈原列传》中,作者连用五句意思相同的话语,以强调的方式表现屈原心怀家国、至死不渝的心志和节操,并作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极高评价。
37.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8.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40.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这些句子出自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把这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42. 2020年山东菏泽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屈原列传》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43.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4. 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45. 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46. 2020年山东临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9.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1. 屈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2. 出处:战国·屈原《离骚》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54. 倒装句:文言中中,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56.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据此则当作于屈原放逐之后。
61. 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64. 2020年江苏南京江宁区高三上期中三校联考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 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69. 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70.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74.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
75.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78.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82. 2020年山东青岛即墨市高三上学期高考零模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7.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88. 灵修xxx代指楚怀王.但我不太同意楼上"同性之间的爱情"一说。屈原是以隐晦的方式暗指当权者,并没有指责其"性伙伴"有多个的意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句话是说楚怀王不能体察他忧国忧民的衷情。也能理解为君主不能体察民间疾苦
93.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
94. 何故至此翻译为:你因为什么原因(才)到了这个地步呢。
97. 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00. 2020年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试《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直接表明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