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学习方法,也有了复习的依据,那应该怎么安排复习时间呢?虽说同学的基础有所差别,能利用的备考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是根据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可以有一个比较普适的时间安排的。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备考时间,按照3:2:1的比例进行划分,分别对应基础、强化、冲刺三个阶段,有计划地安排每一个阶段的复习内容。
顾名思义,基础阶段就是要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什么是基础知识呢?考纲上提到的文学文化常识、文言知识、文体知识,涉及到的重点作家作品以及文言文篇目等等,都属于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不仅多,而且杂乱,需要根据考纲和历年试题去一点点细化、落实,因此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多,所以需要拿出大概一半的复习时间来进行。当然,基础阶段打好了,接下来的强化和冲刺阶段会轻松很多。
在完成好基础阶段复习任务的基础上,强化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会少一些,但可能也是强度比较大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一方面是要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另一方面要开始从知识阶段向方法阶段过渡,比如诗歌鉴赏的答题角度和答题模板,再比如作文的写作方法和结构模式,都需要在这一阶段来完成。强化既是强化知识,也是强化方法和能力。如果说基础阶段还可以自己看教材做习题,独立安排复习的话,那么强化阶段最好是能跟着老师进行复习,老师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和对做题技巧的点拨,会节省很多复习时间和精力。
就像马拉松长跑一样,冲刺阶段是要最后攒足了劲儿冲的,这个阶段不需要太多时间,但是需要铆足精神。之前的基础和强化阶段一直在强调知识、方法、能力,冲刺阶段就是把之前的积累运用出来的时候了。而这个时候的重要工具就是题目,模拟题和历年试题,通过做题目去运用知识、实践方法、发挥能力。
另外,冲刺还要冲"感觉",这种感觉是做题的感觉、考试的感觉。比如考试时间的安排,应该用多少时间完成简单好做的基础知识,应该用多少时间打草稿、写作文,万一有新题型该如何应对,等等。通过做题练手,冲刺找感觉,认真进行查漏补缺,让所有的知识、方法系统化、全面化、熟练化,以期在最后的考场上交上一份没有遗憾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