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了一本书——《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我受益匪浅。 对于"崇德向善,奋发向上"我有着个人的理解——"崇德向善"突出一个德,有德方能向善;"奋发向上"突出一个"上"字,我把它解释为才能的"才"字,奋发努力方能成才,合起来说,即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我之所以把 "德"字放在前面,"才"字放在后面,是因为在我心中一个人的品德第一,才能居第二。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身上大体有四种德才关系,即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
一、有德有才。这时,一个人既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才华。这是一种最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和谐程度最高,社会效益也高。
二、有德无才。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但才能平庸。这时,虽然一个人有为社会办好事的愿望,但因能力有限,所以对社会贡献较小。这样的社会和谐程度高,但是社会效益略低。
三、有才无德。这时虽然一个人想做坏事,但才能有限,做坏事手段不高明,对社会的破坏性就低。这样的社会和谐程度低,效益低。
四、无才无德。这时,一个人既想干坏事又具有干坏事的能力。由于手段高明,其干了坏事也不容易被人发现。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危害是最大的。这样的社会和谐程度低,且社会效益极低。
在我国历史上,用人标准一直是按照德与才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的,这就很自然地要牵涉到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刘邦打天下时,是把才能放在第一位的,陈平"盗嫂受金"照旧得到重用。曹操明确提出"唯才是举",选拔人才主要看才能。唐太宗曾就用人问题与魏征交谈,魏征很明确地讲了一番话:"大体意思是说,在乱世争雄的时候,用人往往顾不了许多,只求其才能,有利于打天下就行;但在治理国家时,就必须是德才兼备才能用。到了宋朝,《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对德才关系有了更精确的论述,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德行是才能的向导,有了好的德行,才能就会得到善用;才能是德行的辅助,有了好的才能才可以发扬大德。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 "德"字为先的人。
教师评语:从小作者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本书能认真阅读,对"崇德向善,奋发向上"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德方能向善,奋发努力方能成才,即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本文语言流畅,观点鲜明,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