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是部经典之作,是部读起来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的语言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更事者怅然若失的内容,《围城》,用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一词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书中的各种人物,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的婚姻、事业、乃至整个人生都活在一个"围城"中,他们永远也逃不出这"围城"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围城》主要描写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作为讽刺小说,它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
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点不容置疑。可就像如今世上的很多年青人一样,他是一个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有自己道德底线的知识分子。然而正是这种奇特的性格造成了他的第一圈"围城",事实上,这圈"围城"也是在包裹着方鸿渐的所有"围城"中最大最紧的一个。后来不论方鸿渐怎样试图冲破其它"围城",这最外圈的"性格"却始终紧紧围困着他。
性格决定命运,方鸿渐的这种性格使他买了个假学位,一个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搞笑的是,方鸿渐到底还装成了个知识分子,在买之前居然还问了问自己的良心。他向自己的良心辩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用他自己的话讲:"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问心无愧。"说谎就说谎嘛,欺骗就是欺骗呗,说完了还要讲良心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要讲良心,干脆不买学位了;既然不讲良心,干嘛把学位藏着?方鸿渐,买文凭时,希望自己的学位能光宗耀祖;买了文凭,又觉有损道德,对不起自己。
方鸿渐陷入了烦恼中,他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亦或是今天的时代,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一种是真正大写的人,他们有独特的才能,有高尚的情操,他们因他们的才能与品德而受人尊敬。另一种人,也就是小人,毫无做人底线,利用各种伎俩,走旁门左道,坑蒙拐骗时,让自己对假象都深信不疑,他们是真没有一点良心。
但从古至今,社会上更多的人,正像是方鸿渐的翻版,有那么一点良知,又有那么一点点虚荣。他们处处想做小人,又不得不处处提防小人。他们对世道的艰险心知肚明,可既没有好好接纳它,又没有去努力改变它。正如余秋雨先生写的那样:"有不少人,就整体而言不能算是小人,但在特定的情势与境遇下,灵魂深处也悄然渗透出一点小人情绪。"好比方鸿渐在三闾大学任教时,千方百计去打听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讨回自己的公道一样。
我当然不想让大家变成小人,也不想让大家继续如方鸿渐一样继续混混噩噩地活着。为什么我们不从现在起改变自己,摆脱小人的阴影,走出身旁的围城,做个真正大写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