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书柜,浓郁的气息吸引了我,仿佛遇到多年未见的知己。这个书柜的藏书从少到多,伴随了我的成长与成熟。大概扫过全部书籍后,有一本是我每次都想再看一遍,而且每次看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的书,那就是龙应台著名散文集<<目送>>。全书一共分成3部分,我又重新回味了变化,可是我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父亲的过世,就是我上的人生中的够不够花,提醒我别落下东西,这一切的一切细微的动作,原来的我都当成了母亲应该为我做的,没有谢谢,没有一句感谢的话。
而母亲还是每次这样做,我想母亲就是不图回报,真心对孩子好吧,对母亲的冷漠,排斥,没有怨言,而原来的我就像华安一样,随着长大和母亲逐渐疏远,一次次让母亲失落与无奈。尽管以后我们会为了我们的事业家庭去奋斗去远走,尽管可能我们不再会经常回家,尽管我们以后会有一个自己的小家,但母亲的爱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会有多少人离开我,但我相信父母会永远陪在我的身边。就像龙应台所说"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有人给薪水而已。"如果母亲是一种职业,那我认为母亲就是最伟大的职业,没有之一。
有人把这部书评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我完全同意。这部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用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进了悲欢离合,让那个每个人都产生内心的共鸣,让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最后用一书中的一句话作结:"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的和解。让我们珍惜父母陪伴我们的每一天,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儿,然后扬帆起航,寻找我们的天空吧,但请不要忘了我们的父母!
《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
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面对与亲友之间的别离,我们有着的放不开的依恋;面对孩子心灵的疏离,我们感到的是酸酸的楚痛;面对至亲之人的死别,我们心头上涌上的是无尽的悲伤;面对这一个个远离的背影,有谁能做到欣然的接受?如果将文章里的儿子与母亲,女儿与父亲串联在一起,那就成了一个人必经的人生阶段,很小的时候,你往往会依恋着父母,他们几乎已是你心底唯一的爱;长大的时候,你与父母有了自然的精神疏离,你不由自主的远离了他们;老了的时候,你心底还是爱恋着孩子,但你已经不想要去依恋他,而是希望他不要顾念着你,所以,你选择了潇洒的走,不需要回头。
文章里,母亲目送着的是儿子与父亲的背影,同时她目送着的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这人生的规律是自然的,不是孩子已不再爱你,也不是父亲不接受你的爱,只是,爱的深度不同,爱的方式也不同。而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旷达的理解,旷达的接受。正如龙应台告诉我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真的不必追了,面对他们的背影,淡淡的忧伤是自然的,只是,不必执着的不放手,既然他们选择旷达来爱你,那么,你也旷达的爱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