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迈入了我们课堂的今天,我们正感受着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希望,正领略着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激情,正品味着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喜悦!新课程强调数学课教学应关注学生经历和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再现数学知识的原型。我们应创造性地灵活使用教材,根据自己和学生实际,探寻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概况为九个字:"巧取舍、巧借鉴、巧设计"。
在教学《认识11---20各数》时,教材呈现一幅水果图,有些水果我们学生不熟悉,甚至不认识,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水果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文化用品商店。学生在商店里,认一认,商品的种类;数一数,商品的个数;比一比,商品的多少;摆一摆,商品的顺序。通过实物教学,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使学生能正确认识11---20各数,并能用各数正确表示物体个数。
儿歌有着具体的内容,简洁的形式,明快的节奏,形象、浅显的语言,深受儿童的喜爱。在教学《9+几》时,借鉴《凑十歌》:"1、9是朋友,2、8手拉手,3、7真亲密,4、6一起走,5、5凑成一双手。"儿歌内容充满童趣、情趣,读起来琅琅上口,既复习了10的组成又学会了"凑十法"。(995563.COM )
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经历、探索、创新、实践等过程所得到的体验、尝试和机会,为了有利于活动的进行,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具,自备学具。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带学具,有的带了30个扣子,有的带了30根小棒,有的带了30支铅笔等等
我提出:30个学具,每7个一组,可以分几组,怎样计算?鼓励学生,用手中学具摆一摆,再交流。
通过动手操作,有的学生说:"可以分5组,前4组每组7个,最后1组2 个。"有的学生说:" 7个一组,2 个不够分1组,只能分4组。"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知道:剩下2 个不可以丢掉。因为我们分得是30个学具,丢掉就是分28个学具了。最后告诉学生:"剩下的2 个就是余数,写在商的后面,用省略号隔开。"
我又提出:如果把你的学具平均分给4个学生,每人分几个?还剩下几个?
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和交流知道:每人分7个学具,剩下2个,不够每位学生分1个,只能剩下2个。
借助学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余数的含义,知道分剩下的数就是余数。余数就是不够平均分了,或者不够分一份了。
重视数学与语文的联系,抓住关键字,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找"内"的近义词"里"和反义词"外",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含义,延伸认识三角形外角。学生根据词义理解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在数学课中适当地分插一些语文内容,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专心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巧妙设计教学方法,用童心看数学,用爱心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学得开心,一定会为学生创建一个更美丽 、更富有情趣的数学乐园。愿孩子们在数学乐园里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