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作用: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决定,以名录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文化传播的三个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其他途径:亲朋聚会、外出旅游、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对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的继承
鲜明的民族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两面性):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正否定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及要求: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思想运动、教育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体作用: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具体表现: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这赋予了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继承传统,推存出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既植根于传统文化,又体现时代精神)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博采众长、和而不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创新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立"学习型社会",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使每个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