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同学不爱写作,苦于"没话说"和"说不好"。把"没话说"归因于生活面的狭窄,把"说不好"归因于读书不多。这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是,即使我们长期生活在"三点一线",甚至是"全封闭"的环境中,十多年来,依然认识了不少同学和老师,接受了不少知识和信息,领略了不少生活的色彩,亲历了许多细微的事情。家庭、学校和所感知的外部世界,这一切该引发起我们多少甜美的或是苦涩的回忆,勾起我们多少思绪绵长的联想和想象?它又蕴含了多少启人心智的哲理?日月星辰、雨雪风霜、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这一切,可以言说的实在是太多了。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生活对我们并不刻薄,我们缺少的倒是灵敏地感悟、辩证地思考、真诚的展现和自由地抒写,缺少的是发观美的眼睛和知情明理的才识。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广泛地接触社会和深入生活,但中学生涉世未久,毕竟不可能有丰富的阅历,所以论及写作,敏于感悟,勤于采撷,就近开掘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谈"说不好"。这和"没话说"很有关系,但"说不好"还难在思维不清晰和语言不规范。这要通过"多读多写多修改"(叶圣陶语)和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来解决。
欧阳修说:"作文无他术,惟勤读书多为之自工。"这是强调要读写结合,勤于写作。贾岛做诗讲究"推敲",那是在调整思路、锤炼语言上下功夫。有人把杜甫做诗的成熟、炼句的纯青,归之于经受了"安史之乱"的劫难,称为"国家不幸诗人幸",其实,和杜甫有相似境遇的,甚至比他更为痛苦的不知有多少,而像他那样"下笔如有神"的,能有几人?这不能不归因于他青少年时代凭着"读书破万卷"所炼就的"胸次才情"和运用语言的非凡功力。若没有大量阅读的基础,老杜虽历经丧乱,敏于感悟,也是决不可能成为一代"诗圣"的。
由此看来,作文要做到"说得好"、"亮点多",主要靠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勤写作、多修改,以增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点.马虎不得。
常见有同学追求语言的优美,可写作时又苦于语汇的短缺,想"说得好",可就是想不出好词语,而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又不能不写,怎么办?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返璞归真——用朴朴实实的语言自然贴切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做到平易流畅,让作品辉映出纯真的亮色。须知,语言的朴实也是一种美,这是每个初学写作者都可以做到的。学写作,不妨以此试步。当然,对语言不是不可以打扮得靓丽一些,但关键是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如果好高骛远,一味雕琢,那就不好了,因为这样不但写得慢,而且很容易使文章失去鲜活动人的情味,蹈入矫揉造作的误区。
最后,还有一个很切近的话题:要写好作文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本。现行语文课本中的写作教材加强了对写作过程的指导,构建了作文教学的序列。我们要认真阅读其中的"写作指导",参看"示例",研究范文,按写作教材的要求进行,分解训练和综合练习,以便拾级而上,掌握几种常用文体的一般写法,增强自主写作的能力。对拙于表达、尚未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同学来说,从学习一些"套路"入手,以求入格,是切实有用的。但"入格"并不是要求"格式化";熟悉"套路"绝不是要做"套中人"。借鉴摹仿,有所依傍,这只是一种起步练习,它决不能替代自己的创造。"文贵出新",新就新在有创见,有个性特色。
于漪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品","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通过写作。把独一无二的心灵,把个人的生活体验,把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真诚而恰当地表现出来,以促成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逐步完善。这样,我们写作该不愁"没话说",也不会愁"说不好"吧?